【】
陶弘景,字通明,道號真白先生,是吳地荊州牧陶浚的七世孫,丹陽人。
他的母親剛懷上他,就夢見一條青龍在她的懷中,同時有兩個神仙從天而降,手裏拿著香爐。
他母親睡醒
後對旁邊的人說懷的一定是個男孩,但不會是凡人,恐怕還是等於沒有後代。
孩子生下以後,果然和平常人不同,自小就特別聰明,長大後博學多聞,因為讀了《神仙傳》而萌生了乘龍駕雲的誌向。
先生十七歲時,和江斅、褚炫、劉俊,並稱為南朝宋國的“升明四友”。
真白先生一開始在齊地做官,給幾位王侯當過侍讀。
二十多歲時,開始服食仙藥,後來在興世觀的觀主孫先生門下學習道經和法術,研究道學的奧秘,達到了洞察人間一切大小事物的程度,後來先生就上表請求辭去官職。
皇帝很惋惜,給了他很多的賞賜準許了他的請求。
真白先生辭官返鄉,臨上路時,三公大臣們在征虜亭為他送行,宴會很豐盛,都說南朝宋、齊
以來,從沒見君主給臣下這樣的賞賜禮遇。
真白先生進入茅山修道,又得到了楊主、許邁的真經。
於是他登上山峰與人世隔絕,自稱“華陽穩居”,寫信著書也用“華陽隱居”為代
名。
到南朝宋明帝時,朝裏的人們共同商量打算迎他到蔣山,真白先生再三辭謝才算作罷。
但是皇室給他的俸祿和賞賜比以前更豐厚了。
於是給他在茅山中建了一座三層樓,真白先生
住在上層,中層住弟子,下層會賓客,派了一名小僮給他當傳達事情的仆人。
從此真白先生
更加深居簡出,收斂了自己一切外在的神采,專門修煉心性。
他修道的一份誠心始終寄托給
天上的神靈,上天的神人果然也很讚賞他的堅定誌向,真可謂人神相互通達感應了。
真白先
生身高七尺八寸,性格謙遜豁達,心為明鏡般清淨,任何事情一眼都能看透。
他羨慕敬佩張良的為人,認為張良也是放達飄逸,看破凡俗,頗有雲中神仙的氣度。
真白先生對道木的精
通全靠心領神會,不是靠薄人的學識所能達到的。
他尤其擅長注解經典,糾正書中的謬誤。
對於地理、曆法、算學等門類的學問也不隻停留在論述上,而是聯係實際使之能夠應用。
他製造出表示宇宙星球運行軌跡的“渾天儀”,運轉起來和天體的運傳完全符合(按“渾天
儀”並非陶宏景發明,此處係附會)。
他撰寫的有關道學研究和修道秘訣的著作,以及注解
《老子》的書共有二百多卷。到了永元(南朝齊東皆侯年號)三年時,更加潛心修煉。
後來梁武帝謀取皇位後,和大臣們商討定國號的事,一直沒有統一的意見。
真白先生就按照各種
卦書推算,建議國號定為“梁”,說這個國號上應天運,一定能使國家昌盛。先生又為梁武帝卜算出登基的日子,也十分吉利靈驗。
梁武帝即位後,派使臣進山,向先生宣讀了感謝他輔佐的聖旨。
梁武帝早就和真白先生交往,從即位以後,更是有事必然報知先生,一同商議國家大事。
先生早就得到了煉製仙丹的秘方,認為仙丹一定可以煉成,但苦於一時找不到煉
丹的金、石等藥料。
梁武帝就供給他需要的藥料,梁武帝有一次寫了一封親筆信請真白先生入朝作官,先生就畫了兩條牛,一條散放在水間自由自在,另一條戴著黃金籠頭被人用繩子牽著,用棍子趕著走。
梁武帝看後笑道:“這個人真是什麼都能幹的好人才,但他硬要學烏龜縮頭縮腦,誰也沒法子讓他出山做官。”
盡管真白先生不入朝做官,但朝中的每件大事,他都事先向梁武帝陳奏,幫著出主意,所以當時人們都稱他為“山中宰相”。
梁武帝大同初年,先生獻了兩口寶刀,一口叫“善勝”,一口叫“成勝”,都很珍貴。梁武帝並不懂道教,先生逐漸啟發感悟他,後來梁武帝訪問張道裕張天師,建立了道觀三百所,這都是先生的意見起了作用。
梁武帝曾說過:“隱士中我最看重真白先生,士大夫中我最看重周弘正。
周弘正對於治國處世的各種理論也十分精通,也是當代的名士啊!”真白先生曾作過一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