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商,是彭城人,家在長安。
青年時期很好學,並且善於記憶,精於思考,深入鑽研文學,有胡笳十八拍傳世,在世上盛行,兒童婦女,全都能詳盡地背誦它。
劉商進士考試登第,選到台省作郎官。
但他的性情愛好道術而沉浸在其中,每逢遇見道士,就拜他做老師,並給予資助。自己煉丹服氣,沒有不努力和懇切的地方。常常歎息光陰太短促,身體漸漸衰老。
早晨開始就如車馬疾行,晚上方能停止,隻是自己勞累辛苦,虛浮的榮耀和世間的官位,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呢?古代的賢人都棄官而去尋求道術,大多都能獲得出世。有幸已經完成了兒女的婚姻嫁娶,不再被世俗所累,難道比去各地方遠遊還不好嗎?”
由於這樣想,劉商就借口有病請求辭官,穿上道服東遊,進入廣陵,在城內街市遇到一個道士,正在賣藥,聚集的人非常多。
道士賣的藥,人們都說很有效。
道士在眾人當中看見劉商,他看著劉商,覺得和常人不同,就停下了賣藥,拉著劉商的手登上酒樓,對劉商殷勤勸酒,道士談的內容,是從秦漢以來曆代的事,談的非常逼真,都象親眼所見一樣。
劉商很驚異,象對待老師那樣尊敬他。
劉商又說了神仙道術很難學得。
等到晚上,劉商到客店休息。
道士下樓,一閃就不見了。
劉商更加驚奇。
第二天,劉商又在城內街市上尋訪他。
道士仍然賣藥,看見劉商越發高興,又領著劉商上了酒樓,高談勸酒,拿出一個小藥囊贈給劉商,並戲吟說:“無事到揚州,相攜上酒樓。藥囊為贈別,千載更何求。”
劉商記住了他的戲吟,天黑了才告別離去。
以後,劉商屢次尋找道士,再也沒有見到,劉商就打開了藥囊看,裏麵用多重紙包了一個小葫蘆,得到了九粒藥,象麻籽。
劉商按照道士的口訣吞下了藥,立刻覺得精神清爽,也不饑餓,身體輕健,心裏清醒。
過江遊茅山,過了好久,又去宜興張公洞。正當劉商遊張公洞的時候,喜愛竃zào畫溪的景色。
就在胡父渚用茅草蓋屋居住,隱居在山中。
附近的樵夫還看見過他,他說:“我是劉郎中。”
然而,卻不知道他居住的地方。他已經成為地仙了。
【原文】劉商,彭城人也,家於長安。少好學強記,精思攻文,有胡笳十八拍,盛行於世,兒童婦女,鹹悉誦之。進士擢第,曆台省為郎。性耽道術,逢道士即師資之,煉丹服氣,靡不勤切。每歎光陰甚促,筋骸漸衰,朝馳暮止,但自勞苦,浮榮世官,何益於己。古賢皆隳官以求道,多得度世。幸畢婚嫁,不為俗累,豈劣於許遠遊哉。由是以病免官,道服東遊。入廣陵,於城街逢一道士,方賣藥,聚眾極多。所賣藥,人言頗有靈效。眾中見(“見”原作“間”,據明抄本改。)商,目之相異。乃罷藥,攜手登樓,以酒為勸。道士所談,自秦漢曆代事,皆如目睹。商驚異,師敬之。複言神仙道術不可得也。及暮,商歸僑止。道士下樓,閃然不見。商益訝之。商翌日,又於城街訪之。道士仍賣藥,見商愈喜,複挈上酒樓,劇談勸醉,出一小藥囊贈商,並戲吟曰:“無事到揚州,相攜上酒樓。藥囊為贈別,千載更何求。”商記其吟,暮乃別去。後商累尋之,不複見也。乃開囊視,重紙裹一葫蘆子,得九粒藥,如麻粟,依道士口訣吞之,頓覺神爽不饑,身輕醒然。過江遊茅山。久之,複往宜興張公洞。當遊之時,愛竃畫溪之景,遂於胡父渚葺居,隱於山中,近樵者猶見之。曰:(曰字原缺,據《雲笈七簽》一一三補。)“我劉郎中也。”而莫知所止。已為地仙矣。(出《續仙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