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牟是唐朝蔡王的第七個兒子,他的風度儀表清爽俊秀,才調高雅,生性閑適愛好音樂精通音律,尤其善於吹笛子,天下沒有能趕上他的。
江陵一帶的舊俗,每逢正月十五日夜晚,江邊掛起一排排的彩燈。
兩岸擠滿了前來觀燈的男男女女和他們乘坐的彩車。
子牟客遊於荊門,正趕上這個熱鬧的場麵,便對同遊的朋友說:“我吹奏一支笛子曲,能叫萬人寂靜無聲。”
同遊者深表讚成。子牟便登上樓去臨窗獨奏,清脆悅耳的笛聲一響,各種喧聲吵語立即停止,行人止住腳步,坐者站立起來,全都沉浸在他的笛聲之中,一曲吹罷很久,各種聲音才又恢複了喧嘩。
而子牟也因很相信自己的才能,神氣悠然自得,忽然有個白發白須的老頭兒從樓下小船上邊行邊吟來到麵前,他相貌古樸嚴峻,話音清亮激越,子牟及在座的客人爭著上前致敬。
老翁對子牟說:“剛才吹笛子的莫不是王孫麼?格調實在絕高,可惜的是樂器太
平常了。”
子牟則說:“我的這支笛子乃是先帝所賜給的,神鬼所有的奇異之物我不知道是
什麼樣子,但我知道這支笛子在樂器之中算是至寶,有生以來我所見到的樂器僅僅超過一萬種,但沒有什麼能比上這支笛子的。而你卻認為這很平常,莫非有什麼說道呢?”
老翁說:“我從小就學習吹笛子,老了仍沒有倦怠。像您所用的這支笛子,不是我敢於知道的,王孫如以為不是這樣,應當讓我為您試一試。”
子牟把笛子遞給他,老翁引氣發聲,聲音剛剛吹出來笛子便破裂了。
周圍的人見了十分驚訝,猜不透他是什麼人,子牟也急忙叩頭哀求,希望能見到珍貴奇異的笛子,老翁對他說:“我所保存的笛子您都不能吹。”
便令小僮從船裏拿了來,子牟上去一看,乃是一支白玉笛子。
老翁交給子牟,叫他吹出聲調,他用盡氣力吹出的聲音卻纖弱細小得聽不到,子牟更加心情不寧靜,虔誠恭敬到了極點。
老翁接過笛子輕輕吹弄,在座的人便感到透心徹骨的寒冷。
老翁說:“我也勉勵下您的誌趣和愛好,現在為您試著吹奏一下。”
隻聽到清亮的笛音激昂騰越,餘韻飛揚充溢。
為普通的五音六律所不能比擬,一曲未終,隻見風濤噴騰,雲而迅至,天空昏暗,轉眼之間雲散天晴,這位吹笛子的老翁卻不知去了什麼地方。
【原文】李子牟者,唐蔡王第七子也,風儀爽秀,才調高雅,性閑音律,尤善吹笛,天下莫比其能。江陵舊俗,孟春望夕,尚列影燈。其時士女緣江,軿闐縱觀。子牟客遊荊門,適逢其會,因謂朋從曰:“吾吹笛一曲,能令萬眾寂爾無嘩。”於是同遊讚成其事。子牟即登樓,臨軒回(明抄本回作獨)奏,清聲一發,百戲皆停,行人駐愁(明抄本愁作足),坐者起聽,曲罷良久,眾聲複喧。而子牟恃能,意氣自若,忽有白臾,自樓下小舟行吟而至,狀貌古峭,辭韻清越,子牟洎坐客,爭前致敬。臾謂子牟曰:“向者吹笛,豈非王孫乎?天格絕高,惜者樂器常常耳。”子牟則曰:“仆之此笛,乃先帝所賜也,神鬼異物,則仆不知,音樂之中,此為至寶,平生視僅過萬數,方仆所有,皆莫能知(明抄本能知作之比),而臾以為常常,豈有說乎?”臾曰:“吾少而習焉,老猶未倦,如君所有,非吾敢知,王孫以為不然,當為一試。”子牟以授之,而臾引氣發聲,聲成而笛裂。四座駭愕,莫測其人,子牟因叩顙求哀,希逢珍異。臾對曰:“吾之所貯,君莫能吹。”即令小僮,自舟齎至,子牟就視,乃白玉耳,臾付子牟,令其發調,氣力殆盡,纖響無聞,子牟彌不自寧,虔恭備極。臾乃授之微弄,座客心骨冷然。臾曰:“吾湣子誌尚,試為一奏。”清音激越,遐韻泛溢。五音六律,所不能偕,曲未終,風濤噴騰,雲雨昏晦,少頃開霽,則不知臾之所在矣。《集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