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固安縣隻是一個小縣城,一直以來隻有寺廟並沒有尼庵。
直到乾隆年間,這個縣有一富戶,家中有一個婢女王氏,生的貌美如花色藝雙絕。
於是這家男主人便將她納為小妾,一時間是萬千寵愛在一身,頗為風光。
可惜好景不長,沒到兩年男主人就因為酒色過度而染上重疾,沒幾天就一命嗚呼了,主人一死,王氏心中卻很是害怕,她自知平日最受寵愛,所以自己早被其他的妻妾妒恨,特別是正房太太早對她恨的咬牙切齒,聽說正想將她賣出去。
若是賣到普通人家去做妻妾倒也罷了,要是被賣給殘疾人或者行將就木的老頭那就生不如死了。
可是這時主人已死沒人再能給她撐腰,她又沒有子嗣,隻有任人宰割的份,不過這王氏除了貌美之外倒也很聰明,她私下一想與其被別人肆意宰割還不如自己主動出擊,於是便找到正房夫人對她哭訴道:“老爺突然病故,我心中悲痛萬分,所以請求出家為尼伴著古佛青燈了卻殘生。”
夫人一聽覺得她還算有些良心,於是便同意的她的要求,還出錢為她修了一座尼庵,所花費不下萬錢,這庵中獨供著一尊南海觀世音的佛像,因此就號“觀音庵”。
自此始固安縣才有了尼姑。
王氏剃掉頭發披上佛衣,自號“靜定”,隨著周圍十裏八鄉的善男信女前來朝拜,觀音庵的香火日漸興盛起來。
靜定感到自己一人忙不過來,於是又收了徒弟數人,個個都是年輕漂亮的女子。
為了防閑,每到晚上靜定就鎖上庵門,就算是白發老翁黃口小兒都進不得,更別說是精壯漢子了。
不僅如此,所有起食飲居需要的物品,都雇了一個貧窮的老太婆代為購買,自己和徒弟除了上香念經,絕不輕易拋頭露麵。
眾人都很尊重她們師徒,認為這才是真正的清靜之地。
第二年上元節的時候,固安縣來了一個新縣令名叫汪秉義,此人不僅精明強幹而且還能明察秋毫。
偶然有一次他出來巡視的時候發現離這觀音庵僅有半裏之遙的地方就是一個名為法祥寺的和尚廟,這一庵一廟離得如此之近讓他心中頗覺訝異。
於是他找來附近居住的鄉紳地保詢問,這些人都說靜定師徒貞潔向佛,並無因穢之事。
汪秉元聽後稍感心安,但是終覺半信半疑,怕出什麼傷風敗俗之事損他清譽,於是便派一個名叫譚明的心腹在這附近偵探一下。
譚明在這附近晃悠了十幾天,每日都見庵門緊閉,靜定師徒也是足不出戶,心中漸無疑惑,準備回去稟報汪秉元。
這一日譚明正在庵前轉悠,忽見一個叫許二的土木工匠醉臥在觀音庵前,口中大聲謾罵不已,再仔細一聽似乎每一句都是在辱罵靜定的。
奇怪的是靜定師徒緊閉庵門任憑他在門口叫罵,自己也不敢出來,譚明心中大為疑惑。
第二天他便假傳縣令的命令,說是準備翻修縣衙,讓縣城中的土木工匠都要到他這來報到。
等這些工匠都到了,譚明找個借口讓其他工匠回去,唯獨留下許二,對他說道覺得他的手藝很好,這次翻修工程準備重用他,一邊說著一邊讓人送上早已準備好美酒佳肴和他對坐聊起天來,兩人一直聊到到晚上月上梢頭,許二吃飽喝足之後才醉醺醺的離開。
此後十數日譚明經常將許二請來喝酒,許二心中對他感激不已,兩人遂以兄弟相稱,逐漸無話不談。
一日兩人飲到酒酣耳熱之際,譚明故作詫異的問道:“那一天我見你在觀音庵前大罵不已是為什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