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年間,在江蘇句容勾曲山下有一個風景優美的村莊名叫廬江村,村中約有幾十戶人家,大都以務農打漁為生。
在村西頭的小河旁有三間瓦房,裏麵住著兄弟二人。
兄長金二年約十**歲,弟弟金詠甚是年幼,還不到十三歲。
隻因兄弟倆的父母都早已離世,留下二人相依為命,靠著祖上的幾畝薄田維持生計。
金詠雖是年幼,卻長的容貌清秀姣如好女,兼之聰明伶俐敏而好學,故兄長金二非常疼愛這個弟弟,還節衣縮食送他去鄰村中私塾讀書,盼他將來能夠出人頭地。
金詠不負兄長期望,不僅讀書勤奮刻苦,學業也很優異,雖說每日來回要走數裏地,可他每日早早便起,上學從不遲到。
這年三月間,一日他放學回家,剛走至山腳下就見路旁的一塊石頭上坐著個頭發花白的老婦人,這老婦人看著慈眉善目滿臉和藹,一見他便笑眯眯的說道:“小郎君如此俊美的相貌,將來隻怕要娶天上人為偶才行,象世間平庸的女子恐怕終究不能與你相配,若是不嫌棄的話,老身當為你執柯說媒,小郎君看行是不行?”
金詠時當年少,乍聽老婦之言不知所以,遂低頭靦腆而過,老婦也不再多說,隻在身後看著他笑而不語。
金詠雖說心中有些奇怪,可回到家中也不以為意。
不料第二日他放學回家時又在山腳下遇見了這個老婦人,老婦人一見他仍是笑眯眯的對他說了一番話,和昨日所說之言一模一樣,金詠心中詫異,也不敢相問,依舊是不語而回。
接著此後接連數月,每日放學他都會遇見這個老婦人,而且每次都會問他相同的話,金詠初時驚詫不已,後來看老婦並無惡意,以為她不過是隨口說說,逐漸也就習慣了,隻是自己始終不搭一言片語。
又過了數天,他再經過此地,卻發現老婦已經無影無蹤,而且自此之後他也沒有再見過這個老婦人了。
轉眼一年過去,金詠差不多也忘了此事,有一日他放學回家,忽又在山腳下遇見了那個老婦人,仍舊問著他相同的話。
此時金詠年齡漸長,已出落成一個風度翩翩的美少年了,對男女之情也有了些朦朦朧朧的了解,所以這次他不由好奇心起,於是便羞澀的問老婦道:“不知您所說的天人在何處,能否讓小生一睹真容呢?”
老婦人聽他張口相詢,一時不由嗬嗬大笑,對他道:“那有什麼不行的呢?隻是老身此時有事在身,不能與你一同前去,不過老身當為你指明道路,你自己去看就是了。若是有意,你可以回來再告訴老身。”
說完便手指山中對他道:“你明日沿此山路前行,距此三裏地許見到門前栽有一株桃花樹的就是了。”
金詠聽罷卻有些半信不疑,因為這山中他曾經去過,卻並未聽說住著什麼人家。
老婦見他一臉疑惑之色,又對他笑道:“你不必擔心,明日依老身所言定當不虛此行。”
金詠一聽這才躬身作謝,老婦人搖手道:“此刻不需謝,待找到之後再謝也不遲。”
說完便轉身徐徐進山而去了。
金詠想著老婦之言,在原地癡立半響方才回到家中。
第二日清晨,他吃過早飯,和兄長打了聲招呼就去上學了。
一到私塾他便對先生道:“學生的外祖父有病甚重,兄長命我前去看望,故請求先生準假一日。”
先生知道金詠平日非常忠厚溫良,所以也不疑有他,便點頭應允了,金詠請準假出得私塾,當即便依老婦所指方向進山而去。
此時山中雲霧繚繞,他沿著小徑走不多時便覺山越來越高,樹林也隨之茂密起來,再走了片刻,居然逐漸迷失了道路。
金詠有些心慌,眼見這裏並無什麼人家,便欲轉身而回。
正在此時,他忽見前方小溪旁隱約有一片緋紅之色,待走進一看,隻見是一株粗約數圍得大桃樹,枝頭桃花開得正燦爛,而樹後是一間紅磚綠瓦的宅院,隻怕這就是老婦人所說之處了。
金詠一見大喜,急忙來到門前,眼見大門虛掩並未上鎖,當即伸出雙手將門推開,他抬起腳正欲跨入,忽聞一人大聲嗬斥道:“誰家的小兒郎,乳臭未幹就想作偷花賊嗎?”
金詠一聽大驚,抬頭看去隻見一個雞皮鶴發年逾古稀的老翁手持拐杖從門內走了出來,目不轉睛的盯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