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仙,又稱送子張仙,是一個傳說中夠賜給世人兒女後嗣的道教男性神祇,類似於送子娘娘、鬼子母神,此神的來源有兩種說法,據《金台紀聞》載,張仙實際是五代時期後蜀國主孟昶。

“世所傳“張仙像”者,乃蜀王孟昶挾彈圖也。初,花蕊夫人入宋宮,念其故主,偶攜此圖,遂懸於壁,且祀之謹。太祖幸而見之,致詰焉。夫人詭答之曰:“此蜀中張仙神也。祀之能令人有子。”非實有所謂“張仙”也”。

後來傳到民間,人們不知其中的原因,就以為張仙為送子神。

他的神像,雕塑較少,多為畫像,凡有夫婦多年不育者,便買來一張張仙的畫像供奉在家中,每日焚香祈禱,以能求得子嗣,自宋至明,江南一帶供奉甚眾,而會畫張仙的畫師往往生意興隆大發其財。

天順年間,浙江嘉善縣即有一位名叫何健的年輕的畫師非常擅長於此道,此人三十出頭,所畫的張仙卻眉目如生勃勃有神氣,無論是求子還是小兒驚啼,一經祈禱常有靈驗,因此人們皆以之為神,遠近數百裏奔走相告,上門求購者絡繹不絕,而何健也因此逐漸富裕,不出數年便成為大戶人家。

離縣城東數裏地有個村子叫永安村,村東頭住著一戶農家,家主徐大牛二十出頭,身強力壯憨厚老實,種著五畝水田,早出晚歸勤勞苦幹,三年前又娶了鄰村女子趙氏為妻,日子過得倒也和美。

趙氏朱唇皓齒嬌豔如花,是十裏八鄉遠近皆知的美人,自嫁給徐大牛後每日操持家務喂雞煮飯,也是一個賢惠之妻。

唯有一事美中不足,那就是趙氏嫁過來三年卻未曾育得半個子嗣,夫婦倆常為此愁眉不展唉聲歎氣。

這天,徐大牛在田間勞作,偶聽旁人道縣城中有位何畫師,他所畫的張仙頗為神奇,不孕者一經祈禱多有靈驗。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徐大牛回家之後便將此事告知了妻子,趙氏聽罷很是高興,和丈夫商議後決定明日一起去城中何家求購一副張仙畫像,以便能讓趙氏早日懷孕。

第二天一早雞叫頭遍,二人即出了門,進城一路打聽,好容易來到何府前,遠遠便見門口已排起長隊,約有三、四十人,看起來都是來求畫像的。

夫婦二人見狀也排在隊尾,不多時又有人來排在他們身後,到日出二杆時隊伍已有百餘人之多了。

不多時何府大門開啟,隨即便見一個短須仆人出來大聲道:“諸位須排好隊挨個來,每幅畫都是現畫,幀首題字,每幅八十文錢。”

說完便將排在第一位的人叫進去了。

過了一柱香時分,才見那人手持一幀畫卷笑容滿麵的出來,仆人隨即又將第二人叫入門內,如此周而複始,到正午時分才不過進了十餘人。

徐氏夫婦見此情形不由有些心急,看這樣子,到他們的時候隻怕已是下午了,眼見身後有人等得不耐已然離去,說是明日一早再來,可徐氏夫婦離城甚遠,實在不想在路上來回折騰,隻好飯也不吃硬著頭皮在烈日下等待。

等到日頭西斜時,前麵諸人終於一一叫完了,徐氏夫婦正待等仆人叫自己進去,不料仆人卻道:“我家主人有些倦了,今日不再作畫,各位請回,待明日一早再來。”

徐大牛和趙氏一聽不由暗暗叫苦,這忍饑受渴等了一天,好容易輪到自己卻是這句話,莫非今天要白白辛苦不成?眼見身後其餘人紛紛散去,徐大牛卻心有不甘,上前拉住仆人衣袖道:“我夫妻二人已等了一天了,再說回家路途遙遠,還望小哥高抬貴手,請你家主人再畫一幅,即便多花些錢我們也願意。”

仆人將袖一甩,不耐煩道:“你這人好不懂道理,我家主人說不畫就是不畫,為何還要在這糾纏不休?明日再來吧。”

趙氏一聽心中焦急,也上前苦苦哀求,可仆人就是堅決不允。

正在幾人爭執間,忽聽門內一人喝道:“何人在此恬噪不休?”

隨即從門內走出一位錦袍小帽的中年人來,身著錦袍十指修長,一雙小眼卻很是有神,滿麵皆是不耐之色。

仆人一見便恭恭敬敬道:“回稟主人,這夫妻二人不知好歹,非要強行買畫,我說什麼都不聽,故此爭吵不休,這才擾了主人休息。”

言畢狠狠瞪了徐大牛一眼。

徐大牛一聽,方知此人即是何畫師,他性格急躁說話喜直來直去,當即粗聲道:“何公子,我們大清早便趕遠路而來,頭頂烈日忍饑受餓直到現在,眼看就要輪到我們你卻不畫了,這個、這個....”

說到這裏他略一停頓,不知該如何說下去。

何健一聽勃然大怒,從來求畫之人都是笑意盈盈好言相求,還從未有一個敢和他如此說話的,正待大聲嗬斥,忽聽一人道:“何公子,非我夫妻二人要故意糾纏,實乃路遠不及再來,還望公子能不辭勞苦再作一副,莫讓我夫妻倆空手而歸。”聲音嬌嫩,很是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