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會的功夫,露莎便引領著格林與百裏來到了教堂,聽露莎這座教堂經過幾次翻新已經大了許多了。
在法國最大的就屬:
巴黎聖母院大教堂,是一座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西堤島上的教堂建築,也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始建於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裏斯·德·蘇利決定興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曆時180多年。巴黎聖母院是一座典型的“歌特式”教堂,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因為它是歐洲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誌。聖母院的正外立麵風格獨特,結構嚴謹,看上去十分雄偉莊嚴,1953年6月2日英國女王伊麗沙白二世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
而這座教堂就不如巴黎聖母院教堂了,而且規模也小許多了。
教堂的大小分部是不同的,就像你們華夏的道教與佛教一樣,信仰不同各自的理念就不同。
基督宗教是歐洲人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的部分。因此教堂遍布城鄉各地,成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曆史久遠。到歐洲,到德國,教堂是必須參觀的,也是值得參觀的。教堂是基督教(天主教,新教,東正教)等舉行彌撒禮拜等宗教事宜的地方,按照級別分類有主教坐堂,大教堂(大殿),教堂,禮拜堂等。世界著名的教堂有聖彼得大教堂、米蘭大教堂、塞維利亞大教堂、巴黎聖母院和莫地那大教堂等。華夏擁有著名的教堂有臨沂教堂、西什庫教堂和廣東湛江維多爾天主教堂。全世界共有1520座宗座聖殿,其中大部分分布在歐洲,特別是在意大利。歐洲的教堂大致分為四種建築風格:羅馬風格、哥特風格、巴洛克風格和現代主義教堂。
十世紀,十一世紀時。歐洲各封建領主熱心於在自己的領地上修建規模壯觀的修道院和教堂。教堂建築采用典型的羅馬式拱券結構。它是從古羅馬時代的巴西利卡式演變而來。建築史上稱這種新形製為“羅曼內斯克”即羅馬式。羅馬式教堂的雛形是具有山形牆和石頭的坡屋頂並使用圓拱。它的外形像封建領主的城堡,以堅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顯示教會的權威。教堂的一側或中間往往建有鍾塔。屋頂上設一采光的高樓,從室內看,這是唯一能夠射進光線的地方。教堂內光線幽暗,給人一種神秘宗教氣氛和肅穆感及壓迫感。教堂內部裝飾主要使用壁畫和雕塑,教堂外表的正麵牆和內部柱頭多用浮雕裝飾,這些雕塑形象都與建築結構渾然一體。羅馬式時期的雕塑具有古代雕塑的氣魄,較多運用變形誇張手法,但又不同於古代的寫實風格。
中世紀時期,教會勢力統治了歐洲。自公元12世紀到公元15世紀,城市已成為各個封建王國的政治、宗教、經濟和文化中心。教堂成為城市中最高大雄偉、富麗堂皇的建築,這一時期興起了封建社會大發展的產物——哥特式藝術。
“哥特”是指野蠻人。在歐洲人眼裏羅馬式是正統藝術,繼而興起的新的建築形式就被貶為“哥特”(野蠻)了。第一個哥特式建築是在法國國王的領地上誕生的。之後整個歐洲都受到“哥特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