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教堂建築在藝術造型上的特點:首先在體量和高度上創造了新紀錄,從教堂中廳的高度看,德國的科隆中廳高達48米;從教堂的鍾塔高度看德國的烏爾姆市教堂高達161米。其次是形體向上的動勢十分強烈,輕靈的垂直線直貫全身。不論是牆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劃越細,裝飾越多,也越玲瓏,而且頂上都有鋒利的、直刺蒼穹的小尖頂。不僅所有的券是尖的,而且建築局部和細節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個教堂處處充滿向上的衝力。這種以高、直、尖和具有強烈向上動勢為特征的造型風格是教會的棄絕塵寰的宗教思想的體現,也是城市顯示其強大向上蓬勃生機的精神反映。
以下國家擁有10座以上宗座聖殿:意大利(531)、法國(167)、波蘭(104)、西班牙(101)、德國(69)、美國(62)、巴西(50)、阿根廷(43)、奧地利(29)、墨西哥(27)、比利時(26)、哥倫比亞(25)、加拿大(21),荷蘭(20)、印度(15)、捷克共和國(14)、委內瑞拉(14)、匈牙利(13),秘魯(12),菲律賓(12),厄瓜多爾(11)、瑞士(11)。在歐洲****的年代,教會有著至高的權利。不僅有權,而且有錢。從這些教堂的規模和豪華程度可以看出所需的金錢之巨大。豪華的教堂實際上也是權貴們展示財富的一個方式。去除政治的因素,教堂所展示的建築技術實在令人驚歎。不少這樣大型的教堂始建於11到14世紀。這時的歐洲人就能建造上百米高的建築,並且使用至今仍舊輝煌不減。
11世紀前後建造的教堂受意大利影響,幾乎全為羅馬風格(Romanik)。其特征為圓形拱頂,從教堂的門或者窗戶可以大致區別出來。圓形的拱頂表現了當時人們對宇宙的認識:宇宙是圓形的。
哥特風格(Gotik)最初出現在法國現今世界最大的哥特教堂是米蘭大教堂。12世紀後逐漸流傳於歐洲並風靡一時。其特征為瘦高型,外表有許多像竹筍一樣瘦長型的裝飾物,象征著擺脫了束縛,奔向天國。拱頂也隨之有了橄欖型的小尖。隨著玻璃的應用,窗戶被裝飾得色彩斑斕。往往一個窗戶就畫了一個聖經故事。
17、18世紀後的教堂多為巴洛克(Barock)風格的建築。其特點是不注重外表,但內部華麗,有的用了大理石磚和大理石柱,配有彩畫和雕塑。室內一改老式教堂的黑暗、凝重和神秘,采用淺色塗料,加上彩色裝飾,讓人感到輕鬆,似有一種清香味。
由於當前的時代背景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新材料、新技術的出現,現代教堂的建築形式也更多傾向於現代主義風格,用木材、玻璃、金屬、混凝土等進行一種全新的設計,開窗形式不拘一格,結構關係更趨標準化,各個部分的象征意義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