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時期,杭州的大小街道上,已經到處都有出售火柴的小販那是有人把鬆木削成如紙張薄的小片,用硫磺塗滿它的一端但它不叫“火柴”,而是叫“發燭”“粹兒”,這已經是早期的火柴了,但人們沒有注意和重視。
元末明初學者陶宗儀的《輟耕錄》中的《發燭》條說:“杭人削鬆木為小片,其薄如紙,熔硫磺塗木片頂端分許,名曰發燭,又曰粹兒,蓋以發火及代燈燭用也史載周建德六年,齊後妃貧者以發燭為生,豈即杭人之所製矣”文中的發燭就是原始的火柴。
北宋人陶穀的《清異錄》說:“夜有急,苦於作燈之緩。有智者,批杉條染硫磺,置之待用,一與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貨者,易名火寸。”這是說當時民間百姓非常流行用一種塗上硫磺的杉木條引火,這也說明了原始的火柴,應該是在《清異錄》成書年代之前就已經發明,也就是公元950年前。
林流之所以要做這個東西,而不做其他的東西是有原因的他以前也曾看過一些穿越小說,主角用些美食流行歌甚至刨冰之類的東西征服皇宮上下江湖武林。可是真正到了古代,林流見識多了才發現那點子水準弄出來丟人是小,沒得讓人覺得瘋癲,認為你被鬼神迷障的心智才事大。
不要以為古人都是蠢貨,要都是蠢貨的話,古代也就沒有四大發明了,也就沒有地動儀這些東西了!
林流也是考察和考慮了很久後才決定自己的第一個上市項目是火柴。
現在市麵上流行的就發燭和火折子,各有優劣。
發燭可以用的時候得用明火點燃,而且上麵塗的是硫磺,雖然易燃,但是也易爆,安全性不高而且硫磺有臭味,不適合隨身攜帶,更多還是用作沒有燈的應急。
而火折子,則是用很粗糙的土製紙卷成緊密的紙卷,用火點燃後再把它吹滅,這時候雖然沒有火苗但能看到紅色的亮點在隱隱的燃燒,就象灰燼中的餘火能保持很長時間不滅需要點火時隻要一吹就能使它複燃,不過吹是很有技巧的,需要突然短促有力,送氣量要大,雖然很輕便容易隨身攜帶,但是管不了多久的時間,一支火折子最多管上兩個時辰。
大多數人情願帶火石也不願意打火折子,所以某些古裝電視劇都是扯蛋。
而火柴就非常容易的解決了這兩個問題了!
更為重要的是,火柴是一種低檔的生活產品,它不像珠寶首飾黃金那樣是奢侈的高檔產品,也不像糧食那樣是人每天生活的必須品,就算是有人以後發現了這裏麵的商機,那些王室貴族一般都不屑於做這種生意的,而那些能將這種生意看上眼的,肯定都是一些小商家,顧茗自己就能應付得了。
至於來銀子慢這一點,林流也不在乎,反正他現在吃穿不愁隻是未雨綢繆,慢就慢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