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浙南戰事尾聲(2 / 3)

要讓敵人無法提前覺察,要做到行軍隱蔽,能進行奇襲的兵力自然不可能多,特別是張季恒他們要從險峻小道翻越北雁蕩山,速度慢不說,也根本不可能將太多的兵馬帶進來。

當然兵力太少,發動奇襲也不可能成功,至少要保證一舉突襲,就能造成敵陣的混亂,這才能以少擊多,獲得勝利。兵力太少,一旦讓敵人穩定腳陣,很可能一次反攻,就將突襲兵馬消耗光。

逃入河穀地帶的永嘉守軍有三四千人,但隨張季恒早在四天前就潛進來的精銳才三百餘人,藏在山地裏有四天時間,才候到浙閩軍北逃至此。

按說要發動突襲,張季恒手裏的兵力還是有些少,而且追兵給攔截在下麵,短時間裏也很難衝上來支援。但是河穀狹窄的地形以及此時的瓢潑大雨,都是對發動突襲極有利的因素;沒有這場大雨,張季恒也隻能拖到夜裏才敢對逃兵隊伍中段發動強襲。

眼前形勢對發動突襲有利,張季恒斷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看著周遭眾人,說道:“怕死鳥朝天,大人可是在永嘉城裏等著我們傳捷呢!等會下去,各人都帶一部,從北往南,打穿了就是大捷,停下來就是死,都給我拎清楚了,不要雞/雞媽媽的猶豫!”

諸將應諾。

大雨之下,弓弦軟濕,射箭無力,不能依賴弓弩,大家都將弓弩丟下。不單弓弩丟下,張季恒又帶頭將浸了雨水而變沉重、濕澀的外甲、襯甲脫下來。

一旦給逃兵穩定陣腳,雙方出現僵持,他手邊這點兵力,根本不夠消耗的,穿甲不穿甲,意義不大,突破、打亂敵陣的速度一定要快,厚甲反而成了累贅,三百餘人都輕裝上陣,分作數隊,持著刀盾槍矛往山下的河穀北口子摸下去……

張季恒率部從山林裏衝出來,首先將剛上要摸上山的十數斥候殺敗;浙閩軍在北側河穀口子上的兵卒有所警惕,但大雨使他們的反應能力大為降低,無法將突襲在開始時就遏製住——衣甲給大雨浸透,動作遲緩,大雨與狹窄不平的地形,將北側以傷卒、將領家小為主的人馬陣列拉得狹長而混亂。

大雨模糊了視線,無法摸清有多少淮東軍突襲過來,前麵組織的薄弱攔截陣列很快就給衝潰,本陣給突襲的淮東軍衝進來,很快就引起難以遏止的混亂。

溫庭瑞與秦子檀給裹在陣心,三四千人擠在一起,找人都困難,遑論調兵遣將穩定陣腳了,隻是人挨人的傳令,往山裏撤……南麵是從永嘉城追出來的淮東軍主力,根本沒有退路,也無法阻止北麵的混亂,更不清楚到底有多少淮東軍潛過來打伏擊,東麵是因大雨而變得暴躁、湍江的楠溪,此時隻有盡可能疏散多的兵力進山林,伺機打反擊,將混亂製止住。

大雨及混亂使得溫庭瑞的一切努力變成徒勞,即便是溫庭瑞與秦子檀兩人也給裹纏住,無法撤到山裏去。

鮮血混雜著雨水,一旦前陣給擊潰,後陣將卒隻能在混亂中給脅裹往後走,但最狹窄處僅十數步寬的河穀地形,一旦有人跌倒,擁擠、踐踏,就引起更大、無法遏製的混亂,有無數人往西麵山林裏逃,便更多的人給擠下水勢洶湧的楠溪……

這場大雨勢頭減弱收住之時,逃入楠溪河穀的永嘉守軍就徹底潰敗了。

張季恒殺透過去,身邊也就僅剩三十餘人,其他人都殺散了,但聽著四處的喊殺聲,便知道大家趁亂殺得敵軍大潰,自身傷亡反而有限。

張季恒身上掛了無數傷,鮮血淌下,有如血人,筋骨也軟。他在淮東軍裏也是以勇武著,但殺得太疲,看著敵軍還有小股聚集打反攻的趨勢,咬牙激勵身邊部眾,笑道:“隻要殺下去,才能活著享受戰功啊!”張季恒所率突襲兵馬才三百餘人,殺透敵陣,實際殺傷敵兵數量也有限。河穀、山林裏,到處都是潰兵,這邊離仙居近,不能支撐到後麵的追兵趕上來,讓大量潰兵逃回仙居,都不能算大勝。

張季恒終究是人少,突襲時,兵力又分散掉了,北撤的永嘉守軍又是以八閩精銳居多,老卒經驗豐富,雨勢一歇,聚攏三五十人,就能打反擊。張季恒也隻是盡可能將更多的人聚集起來,守住河穀中心的位置,好在很快南麵有小股潰兵逃過來。這表明劉振之率部將浙閩軍殿後兵力殺潰。

很快劉振之先率五六百精銳趕上來支援,與張季恒彙合,一起再往北突擊,將幾股好不容易聚集起來的小股浙閩軍打潰,占據河穀北口,將絕大多數潰兵都兜在南麵,不使其北逃;也防備仙居守軍趕過來接援。

仙居援軍姍姍來遲,淮東軍後續的兵馬都已經開拔過來,牢牢占據楠溪源的要地,將從仙居過來的浙閩軍擊退。不過對楠溪源河穀周邊山林的搜索,一直持續到五月上旬才結束。

楠溪源河穀一役,從永嘉北逃仙居的浙閩軍幾近全軍覆滅。

永嘉主將溫庭瑞及隨扈藏身北雁蕩山一處山坳裏,給搜山兵馬發現,反抗而給格殺。

搜山兵馬初時並不清楚殺了一條大魚,溫庭瑞當時也換上普通衣甲,隻是反抗額外激烈,使得搜山兵馬損失了十多人,才將他們殲滅,這才引起在楠溪源河穀主持搜山的劉振之的警覺。

隻是溫庭瑞的屍首給泄憤的搜索兵馬戳得稀爛,還是將麵目近乎全非的頭顱送到永嘉城,才辨認出來。

楠溪源河穀一役,俘敵千餘人,殺千人,約有一千四五百人在混亂跌入水勢大漲的楠溪江淹死,僅三四百人穿山過林,逃入仙居。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