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務之事,林縛隻是提綱契領的提出要點,還將由高宗庭在樊城多留幾天,與元歸政、陶春商討具體的細節。
防務會議之後,林縛不加掩飾的留陶春在行轅用宴,而使元歸政獨自回驛館去,對劉庭州吐血一事,也是不聞不問。
說起陶春與淮東的恩怨,怕是要扯一陣子才夠。
早年在東閩軍,陶春就是僅次於五虎的重要將領;李卓調入江寧,東閩軍拆散,編邵武、建安兩鎮,陶春在邵武鎮居陸敬嚴之下。
崇觀九年邵武軍北上勤王,陶春受嶽冷秋拉攏,率部隨之西走,以躲避燕胡兵馬主力,導致邵武軍的分裂,陸敬嚴與數千邵武將卒戰死濟南,而陶春隨嶽冷秋又在戰事後期從西線東進、竊占戰功,直接導致邵武軍耿泉山、陳定邦、楚錚諸將視之如仇。
嶽冷秋在陶春所部的基礎上組建長淮軍,又依賴長淮軍長期控製江東軍政,在江東與以當時以林顧為道的東陽鄉黨形成兩個利益對立的軍政集團,多有齟齬。
淮泗戰事期間,嶽冷秋率長淮軍在徐州被圍,陶春隻身突圍到淮安,向當時任淮東製置使、在淮安領兵的林縛求援——林縛也是百般擠兌陶春,最終陶春一兵未求到、隻能孤身再殺入重圍進徐州城與嶽冷秋彙合。
燕京陷落、北地崩潰之時,陶春在嶽冷秋的支持下,正式全麵掌握長淮軍,進駐河淮中部,在青州戰後、山東北部地區全部陷落之後,陶春率部南撤;其時嶽冷秋又支持董原到壽州組建淮西防線,陶春並歸董原節製直到今時……
不去看其他,僅看崇觀後期到這時十數年間,活躍於中原戰場上的敵我將臣,便能知道李卓當得起名帥之謂的。
陳芝虎、董原二人都是當年東閩五虎人物,此時一人為胡虜所封秦王,一人為南越的封疆大吏;高宗庭曾為李卓幕首,此時在樞密院以左典書令執掌軍情司,權柄之重,在淮東也是僅次於林夢得、林續文、傅青河等二三人。
樞密院軍情司名義上是為戰事提供軍事情報所設,但在林縛的支持下,軍情司實際已經發展成為淮東軍的軍事指揮機構。林縛的軍令及指示,基本上都是通過軍情司而去貫徹執行,除跟提供情報外,還負責擬定、組織實施戰略戰役計劃跟動員計劃,指揮並部署協調諸軍、諸行營防區及府縣地方兵備的作戰行動,下設作戰、情報、兵務、轉輸、測地等司。
除陳芝虎、董原、高宗庭三人外,高義、冷子霖、敖滄海、陶春、陳定邦、耿泉山、楚錚、虞文澄、唐複觀、虞文備、黃祖禹等活路於中原戰場之上敵我雙方的製軍或鎮守級以上的重要將領,也多出身東閩軍。
在此時西線戰場上,代陳芝虎戍武關以守關中南門戶的乃是大將高義,而與之對峙南陽行營總管、長山軍指揮使敖滄海,不僅出身東閩軍,也曾為陳芝虎部將,與高義同為其部前鋒營正副統領,並肩作戰將有十載。
董原節製河南諸軍,明與胡虜為敵,暗行勾結之事,而林縛又用嶽冷秋牽製之,這裏麵的恩怨糾葛,還真不是誰能一時半會就理得清楚的……
雖說陶春以往與淮東對立的心思也相當堅決,但寧則臣率部從信陽以突襲之勢進奪壽州,陶春在渦陽保持沉默、按兵不動:除了近年來受董原諸多壓製的原因之外,陶春也看到,寧則臣從信陽東進壽州之時,宣告了董原收附隨州附軍、控製淮山北脈,與燕胡北撤兵馬限製淮東軍進占荊襄、南陽的野心破產——陶春就不得不為自家出路作考慮。
接下來,林縛調嶽冷秋北上製衡董原——陶春這時候遠董原而近嶽冷秋,除了他以往與嶽冷秋淵源甚深,渦陽鎮轄下軍將有很多是嶽冷秋提拔,更為現實的考慮,荊襄會戰過後,董原能走的路越來越窄,而嶽冷秋雖說以往也是跟淮東對立,但林縛能用嶽冷秋北上製衡董原,就意味著嶽冷秋與淮東之間對立關係開始大為緩和。
陶春這次來樊城參見林縛,就是視所當然的將自己視為嶽冷秋一係的將領,想使嶽冷秋與淮東之間的關係得到進一步緩解。
這自然是林縛及淮東諸人樂意看到的……
用隨州降附兵軍為餌,誘董原將嫡係兵馬從壽州腹地調出,而使寧則臣直接率部從信陽順流而下奪壽州,其實就考慮過董原有狗急跳牆降燕的可能——
曆數燕胡南侵諸戰,後來給燕胡依重、用於南征戰事的新附漢軍主力,陳芝虎、袁立山、周繁三將都是在城困糧絕、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降敵轉而忠心給胡虜所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