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糧足傷農(2 / 3)

黃昏時,護衛馬隊進了海州西南麵的灌雲城。諸事從簡,林縛也早就下令不許高宗庭等人離開駐區趕來迎接,僅僅是叫內衛司的人手負責沿途起居食住。

進了灌雲城,林縛也隻僅僅是占了整座驛館臨時下榻,將灌雲知縣周問雲召來問事。

林縛本不想在灌雲城停下打尖,但看到灌雲南麵的秋收已經結束,而地方上並沒有在秋收之後組織人手修路造渠,便停下來詢問灌雲縣的政事。

周問雲是崇觀年間的進士出身,五旬年紀,山羊胡子,有些雜白。

“此時灌雲田畝所出,足以養口、足繳稅賦;而糧再多,則糧賤傷農,並非好事;再者,照樞密院所行之文,秋冬之後,天寒地凍,強征農戶上河修堤,勞命傷財,民戶皆不願,下官不敢強之……”

林縛沉著臉,手放在桌案上,聽周問雲坐在下首侃侃而談。

官吏思想之陳腐,林縛早有所料,新政眼下還是靠樞密院強行推廣下去,有效果,但是諸府縣也存在一些複雜而嚴重的問題。

周問雲這樣的榆木腦子官員,林縛之前也不是沒有遇到過,“糧足傷農”的言論,也不是第一天聽說。對這樣的官員,打不得,罵了也沒有用,罵了反而叫他們自以為長臉。

在這些官員的眼睛裏,農戶隻配吃粗糧雜食,隻配穿粗葛糙麻。

也不能怨這些個榆木疙瘩,除了林縛,誰又能清醒的認識到,整個社會要形成初步的工業體係,要形成更高等級的物資生產體係,首先就要保證充足的糧食供應,保證糧食生產效率提高到一定的高度。

事實上,當世的農耕水平,至少在江淮地區,是足以保證工礦等新興產業發展所需的。

一名青壯農民,即使不借助耕牛,也能較為輕鬆的耕種十畝地。以十畝一年兩熟的上熟田計,年收三十石糧,一人耕種就能供六七人吃食一年。

實際上,先秦時期,還是以青銅器為主,在刀耕火種的模式下,一夫就授田百畝(先秦一百畝計此時三十畝地)。在當世,借助更精良的鐵製農具以及更充足的畜力水平,在徐泗等土地充足的屯區,一名青壯勞力普遍能完成人均耕種三十畝田的任務,農閑季節照舊能抽出來去修路挖渠等工造事務。

眼下江寧控製的大半個中原地區,人口不過五千萬左右,人均占有的土地相對充足。

也就是說,根本不需要從美洲引進玉米、土豆等什麼高產作物。隻要把一年兩熟甚至三熟的複種農耕法,在江淮浙閩等平原地區,老老實實的推廣開去,所生產出來的餘糧,就足以供一個龐大初級工業體係消耗了。

雖說冬麥夏稻或冬棉夏稻、一年兩熟甚至三熟的複種傳統,在江淮浙閩地區存在已久,但受限於澇田不宜種棉麥、旱地不宜種稻米,受限於傳統農戶改造田地的能力十分有限,實際能一年兩熟甚至三熟的複種良田,在江淮地區的比例仍然很小。

在平原地區,推廣一年兩熟甚至三熟的複種良田,沒有想象中那麼困難,但也沒有想象中那麼容易——關鍵是要有完善的灌溉及排澇河渠係統。

這個工作,非要地方官府出麵主持,分散的農戶絕沒有能力去完成。

故而在諸多新政裏,較為核心的一項,就是要地方官府,在農閑季節,,組織地方農戶以工代賑、以工代稅、以工代賦的各種形式,去修造道路、改善交通,興修水利設施,改造出更多不受旱澇侵害的複種良田。

這項工作的好處,從林縛早年在崇州大修水利、擴廣複種耕法的效果便可窺一斑。

崇州五縣的大部分地區,以往實際都歸屬崇州,整個地區的人口在過去十年時間裏,增漲將近一倍。崇州五縣範圍之內,不事農耕,而從事新興工礦、海貿等業的人口已經達到二十五萬之多。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