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糧足傷農(3 / 3)

便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崇州所產的糧食,除供境內消耗外,每年還有能力向外輸出近兩百萬石的糧食。

要是整個江淮以及浙東、閩東地區,都能達到跟崇州相當的水平,僅東部沿海地區能維持現有的工礦、商貿初級體係之外,每年應還能向外輸出高達兩千萬石以上的餘糧。

這本該是一樁各方麵都要極力去推動的新政、善政,但到周問雲這裏,卻成了“糧足養口、足繳賦稅就足夠了,再多就會糧賤傷農、糧足傷農”了。

地方官府向農戶征田糧稅及口賦,已經實現以銀代糧。故而每到田賦征繳時,米糧集中上市,造成糧價的大跌,故而有“糧足傷農”之說。

隻是這種道理,隻是浮於最淺顯的表層,卻代表當世儒士的主流認知水平。

當然,農戶所生的糧食,除了留作口糧自食以外,就要全部拿來交租、交賦稅,自然會造成“糧足傷農”的假象——但實際上,這個“糧足”,與林縛所期待的糧食充足供應,差以千裏。

新田稅之後,基本田稅歸為地方官府財源,所以就不存在中樞從府縣農業抽取稅銀的問題。而地方官府征收基本田稅,就可以避開收割期,因糧食集中上市而造成的“糧足傷農”,就會極大緩解。甚至在某些地區,可以建平市倉,以官價向農戶征收糧食代稅,避免農戶利益受損,而同時又保證地方能有充足的餘糧儲備。

而穩定高產的耕作,農戶除了交納賦稅外,還將有足夠的糧食拿去交換新布、鐵瓷器、紙筆等物品;糧食能穩定高產,人食細糧之餘,還能將粗糧拿來喂養牲口,補充肉食的不足……

傳統上人多食羊肉,少食豬肉,就在於羊能完全用草料喂養,不跟人爭食,而豬雖說在春夏時也食豬草、河藻,但也不能完全不供應飼料。

林縛在崇州推廣養豬,主要還是圈養法能積肥,增產的糧食能推消掉一部分飼料的消耗。實際上淮東養豬用作飼料的麥麩、豆渣餅等物,在其他地方根本就是窮困人口的主糧。

而在農耕發達的江淮平原,不養豬,而單純養食草的羊為肉食主要來源,能提供多少肉食?要想大規模養豬以供肉食,就需要地區有充足而穩定的餘糧供應。

耕牛及騾馬等大型牲口在江淮地區的飼養比例,實際上也跟糧食供應餘量有直接的關係。沒有大麵積的草場,要大量養馬,就存在跟人爭糧的問題。

當一個地區的糧食供應餘量不足時,自然就養不了馬;供應餘量充足,都不用中樞行馬政強行推廣,民間的養馬量就會大增。

這些道理,林縛都叫陳華章組織筆杆子,利用改製後的郵報,反反複複的宣傳,跑到灌雲知縣這邊,以輕飄飄一句“糧足傷農”就給堵了一個結實,直叫林縛鬱悶得將幾天來的好心情都丟光。

灌雲縣舊屬淮安,新近才劃入海州,沒想到在推行新政最廣、最深入的淮東,還有周問雲這麼一個榆木疙瘩在,叫林縛哭笑不得之時,還深感到推行新政之不易。

沒有辦法,此時歸江寧治下有七百餘縣,分屬一百餘府所轄,僅知府、知縣一級的主印官,就有將近九百人。再加上府縣衙門及諸司的輔官佐吏,以及林縛有心在府縣以下廣設鄉司、巡檢司,加強對農村社會的控製,林縛計劃新帝國的官僚隊伍,將要擴編到八萬甚至十萬人左右,才夠用。

林縛雖說一直在大力加強新政官吏的培養規模,但人數還是遠遠不足以現在就對全國的官僚隊伍進行全部的換血。

除了核心府縣外,大量的普通府縣,林縛不得不任用舊吏治政,也就是在這些地方,新政受到的阻力最大。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