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相臣人選(2 / 3)

說到這裏,林縛又跟林夢得說道:“你在江寧給我挑一處地方來,我在海州設博物館,過段時間,在江寧、崇州等地,也要照著再設幾處。葛司虞、薑嶽、宋石憲與趙舒翰信來信往,商議了好幾個月,認為有必要將博物學立為新學的一個基礎分支,這博物館,我要幫他們建起來……”

“我會記住,”林夢得說道,“我離開江寧,宋薑二人還專程就這事找過我。內府能撥一筆銀元,支度司這邊的壓力就小一些……”

林縛搖頭而笑。

林縛提出新釋儒學,以便能緩和新學與舊學之間的衝突,而新學體係的建立,薑嶽、宋石憲、葛司虞以及在濟州的趙舒翰等新學宗匠級人物,也是反複討論。

眼下初步意見,是將新學分為格物學、博物學、算學及度量、地理天象學、醫學等五類。

新釋儒學,新學將儒學八目裏的“格物、致知”並解,釋“格物”為“究理致知”,格物學實是後世的物理、化學之雛形,將當世機械、工造、煉丹等傳統雜學包括在內。算學及度量、地理天象學、醫學,實際還是承續傳統,融合海外雜學。

將博物學單列出來,實際是隨著海東及南洋航線不斷向北、向南、向西延伸,使得越來越多的新事物、新物種呈現在人的麵前,認知、學習新事物的特性,成為越來越迫切的需要,而且這其中本身就蘊藏著巨大的利益。

婆羅國火油的發現,直接改變中原的燃用油以往幾乎完全依賴於食用油的局麵。從五年前第一桶婆羅火油運抵濟州,用於燈塔之後,今年經崇州、泉州以及明州輸入婆羅火油已經高達八萬桶。

由於婆羅國的火油產量有限,如今大半都給淮東吸納過來,使用婆羅國的火油也大增,南洋船社及殖商銀莊計劃買通婆羅國貴族,直接在婆羅國建礦井大規模的開采火油。

婆羅山灰,當地土著用之肥田以及建築漿料。

婆羅山灰的這些特性給發現後,也迅速通過海路輸入中原,用作肥田,也與白灰混漿砌牆,皆好用。

婆羅山灰,實際就是火山灰。

半輩子都在研究建築漿料的趙醉鬼兒,聽得婆羅山灰的這種特征,兩年前就叫人將當地的火山石帶來江寧,意圖以建窯煆燒相同石料,尋求人工製造火山灰的方法。

林縛起初也沒有想到婆羅山灰是什麼,畢竟天然的建築漿料也有很多種;當世人也早就掌握了鍛燒石灰的技術。還是在聽趙醉鬼兒有意建窖煆燒火山石製火山灰時,林縛才意識到婆羅山灰就是天然的水泥。

隻要打開思想禁錮的樊籠,對新事物及特性的不斷發現跟認知,對新學、新產業的發展,也是有直接促進作用的。

換作以往,林縛知道鋼筋混凝土的好用,但他怎麼都想不起水泥的燒製方法。

反而是當世浸淫傳統建築匠學的趙醉鬼兒,受新事物特性的激發,開始嚐試著去研製水泥煆燒的方法,隻不過趙醉鬼兒將仿製的火山灰命名為石漿。

趙醉鬼兒常因嗜酒誤事,後期有了成就,又暴露出貪色的毛病,脾氣也怪,除了林縛、葛福能少數人,也沒有人能治住他,使得其他崇學館學士都不怎麼待見他。

雖說趙醉鬼兒,在當世建造匠術之上有著極深的造詣,但崇學館初立之時,林縛沒有將趙醉鬼兒列為崇學館學士之列。倒是他開創性的利用煆燒石漿之法,林縛隻能捏著鼻子,不管他人的反對,將他列入崇學館學士之列,許他開館立學,以便能將他的建造匠術及煆燒之新學能繼續發展、發揚光大。

當然能開創煆燒石漿之法,也離不開整個新學大發展的背景。

趙醉鬼此時經窯鍛燒而成的石漿,性能已與婆羅山灰相仿,但對窯溫要求極高,差不多達到跟琉璃窯同等的火力才夠,需要用高麗輸入的優質山南煤,鍛燒成本才能降下來,才能優於海路運婆羅山灰過來。

不然就算發現新式漿料的煆燒之法,也根本沒有實用的可能;就如同以往琉璃器隻是大富大貴之家的玩物,斷沒有機會走進尋常百姓家。

除了婆羅火油、婆羅山灰以及當地的金銀銅錫等物給運回中原來,江淮等地對南洋另一種特產,需求也格外的大,那就是產自柔佛國的蕉麻。

中原用麻製衣、製網、製繩的曆史已經有數千年,但中原所產的麻類作物,不耐腐蝕,易腐爛。“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原意倒不是說漁人懶惰,而麻質漁網浸水後不及時晾曬,腐爛極快。

在近海捕澇及海航時,麻質漁網及麻繩的腐爛問題就更加的尖銳、突出。

林縛原以為這種問題要解決,要等到尼龍生產出來。不過要等尼龍生產出來,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驢月。

鐵絲繩的成本極高,無論是軍用還是商用船舶,目前還隻是在關鍵處才會采用鐵絲繩。麻繩易腐爛,大不了換勤快一些,畢竟有海貿的厚利撐著,還不至於換不起。

柔佛蕉麻的發現,一下子解決了這個大難題。

蕉麻產自柔佛國普遍種植的巴蕉樹,當地人使用蕉麻製衣、製繩、製網、編席,也不知道有幾百、幾千年的曆史。蕉麻製物,質輕、堅韌,特別是在海水裏長久浸泡也不易腐爛,幾乎是眼下能找到的、最優質的編織漁網與船用纜繩的原料。

最初南下南洋的船隊,還主要是從柔佛國收購現成的漁網、麻繩;蕉麻的特性給進一步證實之後,到今年南下南洋的船隊,就開始大規模從當地收購蕉麻原料,以供應江淮的製繩、製網工場使用。

由於蕉麻的優質特性,軍部還將其列入嚴格外流的軍需物資之列。

眼下淮東新產業的強勁增漲,可以說是新學奠定了基礎,但諸多有著優質特性的新物種大規模使用之直接刺激作用,也日益明顯。

在新學裏將博物學單列,也是意在鼓勵去發現、應用新物種。畢竟要等格物學發展到能大規模合成新物種的階段,也許要上百年、幾百年,而大自然本身就是蘊藏著無數的瑰寶。隻要善於發現、善於利用,就能為新學、新產業的發展,源源不斷的注入新的活力。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