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棋局(三)(2 / 3)

過了一會,李善長慢慢在茶水中找回了自我,低低歎息到:“老夫伴君多年,知道深淺,為了老夫這風燭殘年的賤命,差點兒賠上武侯的身家和前程,老夫真是不知如何相謝”。

“也沒那麼玄,聖上不是聽不得忠言之主”,武安國不知除了感謝自己外,還有什麼來意,話盡量說得謹慎。“武某隻是不願意看太師無辜被牽連,當年太師拚得性命不要,輔佐萬歲驅逐韃虜,光複我華夏山河。武某在民間時,就多聞太師故事,一直非常景仰”。

“景仰,天下還有記得我李善長當年作為的人”,李善長哈哈大笑“小友別安慰老夫了,好漢不提當年勇。老夫隻問你一句,聽說聖上已答應赦免老夫,你還要繼續為不相關的胡係人馬說話。說你是偽善之人,老夫素來不信,隻是想不明白你為何如此,老夫為官這麼多年,從來沒見過有人如此作為”!

武安國心中暗自歎了一聲,當時請求徐達給朱元璋上書時,徐達也差不多是這樣問,胡維庸當年把自己在北平的功勞一再下壓,千方百計阻止自己朱元璋重用自己,按理說應該是自己的仇人。況且他還和劉淩有殺父之仇,看在劉淩的份上,自己也應該落井下石才對。而自己卻拚了性命去救仇人的黨羽,這番作為,有幾人理解。

長出了口氣,武安國正色說道:“太師是絕世智者,武安國不敢相瞞,武某此番作為,不僅是為了救幾個人,而是不想讓因莫須有的罪名而殺人在本朝成為先例,這事情一旦開了頭,下一個刀下喪命的不知是誰,隻可惜僅僅能勸得萬歲停止追究,終不能讓已經被牽連進去的人得到解救”。

“不想讓因莫須有的罪名而殺人在本朝成為先例”?李善長第一次聽說這樣的話,低頭沉思。“下一個,下一個是誰,好個武安國,好個不成先例,老夫閱人無數,還是看輕了你”,李善長越想這話越有道理,越想越覺得這個看似淺顯的道理所蘊涵的智慧之深奧,佩服至極。見武安國臉上有懊惱之色,低聲安慰道:“你已經盡力,曆朝曆代,對謀反一事,都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縱是如唐太宗般英明之主,還不是把大將侯君集給滿門抄斬,絲毫不念其踏平樓蘭的大功”。

侯君集,唐太宗,武安國學曆史時隻聽說過貞觀之治,從來沒聽說過還有如此殘暴之事。曆史書上不是說當時一年判死刑的人隻有幾個嗎?他有些反應不過來。

李善長見他不說話,又接著說道,“其實作為皇帝,也沒什麼更好的辦法,雖然這次幾乎要了老夫的命,老夫也不敢怪聖上。如果不用嚴刑威懾,天下不知有多少人想造反,亂世一來,死的人更多”。

‘好了傷疤忘了疼’武安國掃了李善長一眼,說道:“太師現在居然說出這等話來,你被冤枉時,應該知道被冤枉者眼看親人即將被殺的絕望。你那些舊日同僚,現在心情一如你前幾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李善長老臉一紅,十分難堪,不敢發作,嘴唇嚅囁了半天才解釋道:“老夫並非說風涼話,老夫隻是說哪朝也沒有好辦法杜絕謀反和被猜疑謀反的事”。

武安國知道自己說重了,作了個揖,算做賠禮。“小子說話太急,太師勿怪,我隻是想製止這樣的殺戮,這種殺戮對一個國家來說,本身就是一場劫難。過去不能杜絕,今後未必不能杜絕,隻是每個人都不想去試試,直到刀輪到自己頭上才知到痛”。

“難啊,老夫為皇上製訂本朝製度時,借鑒了唐製,宋製,也借鑒了元朝的種種不利,最後依然是這個樣子”,李善長搖搖頭,白須飛揚。武安國說得非常有道理,但以他的經驗,這不過是個不切實際的理想,和書上說的聖人之世差不多,誰都希望有,誰都沒見過。

“太師所說的製度,其實都源於秦,秦遷九鼎,分郡縣,基本上就訂下了這樣的框架。曆經漢唐,不過是修修補補,從來沒有大的變化”。

“你也相信那些書呆子說的複周製嗎,聽說你們北平正興起複古,但據老夫所考證,周製隻會更差”。說起製度,李善長倒非常清楚。

“不是周製,我說的是太師考慮沒考慮過一種新的製度,既然秦漢以來,總是不能避免大臣無辜被殺,總是避免不了奸臣趁機造反,總是避免不了民間揭竿而起,那說明了這個製度本身就不很適合我們這個國家。這種製度太依靠明君,太依靠清官,太依靠個人的品行。但太師不妨想想,這古來,明君出過幾個,清官出過幾個。當今之世,品行如聖人般的人有幾個”?

“這,…...,老夫還真沒想過”,李善長開始跟不上武安國的思路,大口地喝著茶,改變製度,從製度上避免慘禍的發生,無論是奸臣造反和賢良被冤枉都可避免,真的行嗎,他不敢肯定。但不試試怎能知道?問題是自己太老了,沒有了精力,也沒有了雄心,老天能讓自己再年青二十歲就好了。歎了口氣,李善長放下茶杯,說道:“老夫老了,隻能看著你們年青人施展,不可能再有所作為。能不拖你們後腿,就盡量不拖罷了。武安國小友,你個性耿直,心地純厚,是個絕世英才。要想施展你自己的抱負,首先要保證個人安危。天下致柔,莫過於水,然其開山裂石,無堅不摧。你目標遠大,但處事應更加小心”。

武安國沒注意到李善長對自己稱呼上的一再變化,坦然道:“我也不是非要與皇上硬頂,隻是當日情形,不得不如此。日後遇上這種情形,依然難以繞行。算了,蔽履繁華,浮雲生死,何必太在乎。當年太師隨萬歲抗擊韃虜,不也是朝不保昔,我想太師當時也沒想那麼多個人安危吧”。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