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生天(七)
伴隨著震耳欲聾的轟鳴聲,北和林東側的城牆裂開了一條三丈多寬的大口子,塵埃散盡,缺口處不見一個活物。數年後,一個在北和林之戰幸存下來的蒙古武士這樣描述,“如果你守城時讓別人把烏金霜車推到你腳下的城牆邊,當時最好選擇就是立刻從城頭上跳下去,因為那樣會死得痛快些”。當年碎磚亂石間的殘肢實在太恐怖了,恐怖到此戰幸存下來的蒙古武士每次午夜夢回,都捂住胸口,把幾乎跳出嗓子的心髒強壓回身體內,一遍遍地安慰自己,“我是在做夢,我是在做夢,現在我已經加入大明軍隊了,已經不打仗了,不和震北軍打仗了”。
在震北軍漫長的征戰歲月裏,士兵們再也沒目睹過這樣劇烈的爆炸。當天,發了狂的朱棣下令把震北軍中收藏的所有烏金霜(土法造火棉)都推到了城下,大將常茂親手點燃了第一個爆破車。盡管戰馬預感到危機,飛速把他帶離了城牆,常茂依然被驚天動地的爆炸聲所傷,足足過了三個多月才在鎮耀的細心調理下恢複了聽力。
爆炸瞬間,一朵美麗的金蓮花緩緩在城下升起,比正午的太陽還要亮。離爆炸點稍遠的蒙古武士隨後就暫時失去了視覺和聽覺,當他們能再次看到物體時,映入眼中的第一件東西就是同伴的殘軀,血漿粘著肉沫和塵土糊了他們滿頭滿臉,地獄般的場景讓他們以為自己已經在爆炸中死掉,正在十八層地獄裏償還生前欠下的罪孽。倒在他們最近處的幾具屍體臉上笑容是那樣詭異,沒有傷口,連蒙古戰袍都沒被掀飛一塊,就那樣軟軟的躺著,在你眼前屍變般出現幾個黑斑。血,從鼻孔、眼睛、耳朵以及發笑裂開的嘴巴中緩緩流出來,流出來。
“哇”,一向視人命如草芥的滿都拉圖肚子裏有東西一頂,把膽汁都嘔了出來,幾個士兵拄著武器,跪在半截城頭上狂吐不止,根本顧不上身邊大明士兵的震天的喊殺聲,顧不上城下脫古思帖木兒的親軍陣亡前絕望的哀嚎。
缺口處,紅了眼睛的懷柔士兵和蒙古武士攪成了一團,手弩、長箭、馬刀、刺槍,能刺入身體的東西發揮出最大效率收割生命。幾番爭奪,攻城慢慢發展成了巷戰。震北軍士兵把成捆的手雷點燃扔進蒙古武士負隅頑抗的屋子,熊熊烈火點燃了半個天空,殷紅的雲,殷紅的河水,殷紅的城頭,殷紅的火焰,北和林伴隨著殷紅色在大明地圖上永遠消失。
張正心沒有參加巷戰,城破時他向燕王討了一支令箭,繞過城牆直奔西門,他預料到脫古思帖木兒不會與城俱殉,他會逃走。既然他能放棄應昌,放棄和林,他絕對不會在北和林城中坐以待斃。西門口清晰的馬蹄印驗證了張正心的直覺,脫古思帖木兒在李善平被押上北和林城頭吸引了雙方注意力時帶著親信大臣和三個兒子悄悄地從西門遁走。沿著馬蹄印跡追下去,可以發現他們是自和林沿阿魯渾河古道(現為鄂魯渾河,在外蒙古)一路向西,在河道盡頭轉向東南,最後沿旺吉河遁入萬裏瀚海。
沒有路線圖,追了三天三夜的張正心恨恨地望著大漠興歎,那是個傳說中駱駝都要被葬送在裏邊的死亡之海,在秋冬枯水季節,隨時暴起的沙塵能掩蓋住一切生命的痕跡,他不能亦不敢拿士兵們的生命去冒險。
當張正心返回北和林時,一切已經結束。一百五十多名蒙古王公貴族與脫古思帖木兒的一幹妃子被軍隊押往南京獻俘。秋風吹動女人們單薄的衣服,她們的身體在風中瑟瑟發抖。雄極一時的北和林已經不存在了,昔日高大的城牆變成了一堆堆青石,一堆堆黃土。
出了什麼事,有一種揮之不去的不祥縈繞在張正心的腦海。把部下交給副手去安頓,他策馬奔向城內,街道肅靜整齊,所有的院落門窗緊閉。馬路上巡邏的震北軍戰士依然如平常一樣井然有序,路上碰到軍官們也依然像往常一樣團結高效,但是,張正心總覺得缺了什麼東西,這七、八天中,一定發生過什麼事,他錯過了。
遠遠地看見了蘇策宇,這個蒙古人眼中的強盜正指揮著戰俘將皇宮中獻給朝廷之後剩餘的奢侈品裝上大明商人的馬車,雖然是韃子皇宮裏的舊東西,商人們還是搬得興高采烈。這些東西運往中原都能賣上一個超過物品本身實際價值的價錢,因為他們曾經“禦用”,哪怕是皇帝的夜壺,在個別附庸風雅者的眼中也是稀世珍寶。
張正心急奔過去,跳下馬,搬過蘇策宇的肩膀。“鞭子,這幾天發生了什麼,你們運東西就是,怎麼把城牆都給拆了,以後我們怎麼接手”!
蘇策宇把手裏的活交給黃翼,回頭給張正心一個溫暖的笑臉。這個家夥也會笑?張正心更覺奇怪,一股涼涼的汗水冒出來濕透脊背。這個蘇策宇和李堯都是殺人不眨眼的活閻王,他們笑?壞了,一幅淒慘的畫麵出現在張正心的想像中,老弱婦孺,刺刀,子彈,血!
如果真的發生了人間慘劇,老師李善平在九泉之下也不能瞑目,老師在臨跳下城頭前整頓衣冠,說明他已經看透了生死。他不讓蒙古人動手而是選擇自己跳下城頭的目的除了激勵城下眾弟子外,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不願意死在蒙古武士手裏,增加雙方的仇恨。“雖千萬人吾往矣”,老師是個真正的勇者,除了淡看生死富貴,他那單薄的身軀內還包含著原諒仇敵的勇氣。
但是,包括自己在內的弟子真的能理解老師嗎?張正心不敢肯定。老師從城頭飄落的刹那,他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衝進城去,殺光所有人,讓北和林所有人為老師殉葬。然而在追擊脫古思帖木兒這幾天,從悲痛中慢慢恢複過來的心逐漸找回了理智。老師在遼東之戰後曾經說過,如果大明想征服草原,必須有包容草原的胸懷,否則,不過是重複曆代北伐故事,為新民族的崛起做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