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報效醫府為幌子,結識天下大商,這隻是第一步,醫府洋鬼子也關注的,借機拉來一批洋鬼子,咱們探探他們的一些想法,若是有好的路子,大成公就要接茬上,找不出路子,咱們也能結識很多中西商家的。
很快,各國洋行會幹建築的人就會跑來醫府,這也是一個機會,在山東,咱們以膠州府為重心,那邊是要好好籌劃一下的,接下來咱們要接德國人膠濟路的營生,也是需要西洋工程師的。
籌建醫府,現在咱們是主導,這樣的機會不能錯過,錯過了,以後花的時間也就多了,同樣!接下來的運河工程也是這樣。
我隻大體說這些,剩下的你得帶著大成公的人,給我拿出一個章程來,我也好看看你們的本事如何?”
說話太多,李大成的套路難免有些走樣,學拳就是這樣,想要把套路練成本能,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如一日,每天勤練不輟的,幾個月的時間,還不足以讓他把兩套拳的套路打成本能,李大成估摸著,每天幾十遍,至少得兩三年的訓練,才能有所成就。
套路越打越走樣,李大成無奈的停了下來,還是那一條,時不我待啊!
“叔,我明白了,我這就去讓蔣先生去召集各路商家!”
聽到大成叔的高招,李誠有這邊也是喜笑顏開,看來自己的說法沒多大毛病,有了大成叔的路子,以後的事情也好辦多了。
“你去召集各路商家?你憑什麼?憑祛瘟堂還是大成公?
這事兒,咱們不能做,做了就是與人敵對,咱們做個看客就好,多熟絡一些各地的商家,這事兒,我讓桂貝勒來做。
記著,商場之上,行事要先看自個兒的本事,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去吧!記著多學東西。”
在醫府借台唱戲,商場的路子也是走不通的,寧為雞首不為牛後,不管是大成公還是祛瘟堂摻和這事兒,都要被別的商家敵對、仇視的。
做這活計,最好的路子還是走官場,醫府是好事兒,報效納捐換官職在大清也算是平常事,桂順這邊向山西請旨,老娘們那邊應該會點頭的。
中午的時候,李大成去見了桂順,在微山的這段時間,桂順跟小醇王玩的不亦樂乎,在微山湖這邊自然不缺河鮮湖鮮,許多東西都是在京城吃不到的,從濟南府走到微山,桂順也多了一個愛好,那就是嚐盡天下美食。
聽了李二爺的說法之後,桂順這邊自然是沒問題的,老師爺顧其行那裏卻提出了問題。
“二爺,地方上報效捐輸換取官職,最多不過萬兩,幾十萬的捐輸,是要報備朝廷的,其行這段時間看了一下醫府的賬目,不說大殿,但就一座兩層四十間的小樓,耗費就在千兩以上。
一座大殿,一人合抱、長三丈三的木料,至少需要數百根,一層大殿僅木料的耗費就在萬兩銀子以上,而醫府的數十座大殿,最矮的也是三層,算上漢白玉條石、鋪地金磚、後續的貼金描紅以及工匠的費用,一座最普通的大殿耗銀至少三五萬兩。
這還隻是二爺謀劃的臨時醫府,其行攏了攏大體的賬目,兩個月之內的花費,至少一百五十萬兩上下。
二爺召集天下大商合力籌建醫府是好事兒,隻是以報效捐輸的名頭,未必能籌集到足夠的資金,一人幾千兩,多少人才能湊夠幾百萬的數額呢?”
顧其行的說法也不錯,老娘們建了一座頤和園,前後耗資七八百萬兩,而李大成謀劃的醫府,建築的數量比頤和園隻多不少。
僅僅一座臨時醫府,就耗資兩百萬上下,真要把整個微山島建造成醫府,顧其行估算的花費也在千萬兩上下,靠報效捐輸那點錢,確實也是杯水車薪。
“老顧,我這邊有個法子,不知成不成,我來說說?”
聽了顧其行的說法,李大成也有些頭大,醫府雖說必須要建,但謀劃的規模太大,花費也是無邊無盡的,這段時間,振威軍那邊支取了至少三百萬現銀的軍餉,老娘們回鑾,還有麵上一筆大幾百萬的遣散費,大成公在山東鋪設的近兩千處網點,不算貨物每處的資金怎麼也得幾千兩上下,這又是過千萬的一筆花銷,錢到了用的時候,往往都是不夠用的,這也是個惆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