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九章 儒商(中)(3 / 3)

“是可惜了!這上好的木料,十艘船用的木料,足以建造一座學堂了,這些人怎麼想的?

不說這個了,四爺,對於機器紡紗、織布你是怎麼看的?”

李大成帶著孟洛川上微山島,可不是為了說他殺官有多幹脆的,而是想著跟孟洛川一起合作,有些時候招徠人才,靠錢還不夠,要靠聲望,李大成沒有這些東西,而孟洛川有。

涉及到絲織這一行當,還要跟讀書人掛鉤的,這個時候可沒有設計師這一行當,一般設計織造圖案的都是有些才情的讀書人,這樣的人很難買的通,錢也有不好使的時候,但隻要麵前這位孟四爺開口,這樣的讀書人在山東要多少有多少的,亞聖後裔請人,哪個讀書人不給麵子?

“不妥!織造一行,生之者眾食之者寡,機器紡織奪了小民生計,不妥!

從前,山東每州每縣都有紡輪、機杼之聲,如今呢?洋紗、洋布遍地,紡車、織機漸漸廢棄,這豈不是奪了小民生計?

下麵的百姓苦,油鹽醬醋莫不出於這些小民生計,與民爭利,不妥!”

孟洛川不愧是儒商,這話說的太符合儒教經意了,隻可惜,李大成看重的不是儒教經意而是利益。

“哦……四爺的說法不錯,大成公如今在山東的州縣鄉鎮開設分號,對此也是深有體會,下麵的升鬥小民不易,換點油鹽醬醋,不是用土布就是用雞鴨牲畜這類,這生計難啊!

但四爺有沒有想過,如今咱們的海關不能自主,洋人想要往大清賣什麼就能賣什麼,商家逐利,南邊的大生建廠牟利之後,紗廠也成了賺大錢的行當,自大生之後,四爺知道出了多少紗廠嗎?

紡紗織布,機器紗多了,機器織機也會隨後跟上,這樣的窘境不會越來越好,隻會越來越窘迫的。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話不用李二為四爺解說吧?我看如今小民生計該變了!”

變通,這兩個字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太難,李大成的心中也沒有成法可用,在曆經百年戰亂之後,用幾十年的時間堪堪追趕上了歐美,後世的東西,想要在現在承上啟下很難。

小民生計要變,但如何來變,李大成也沒有一個準確的銜接點,由農業轉向工業,這個說起來很簡單,做不好也是會出大亂子的。

運河工程、鐵路工程、大成公、甜高粱,乃至於整個山東也隻是李大成試點而已,成法需要摸索,大清現在的人口太多,與西方粗放式的耕作截然相反的精耕細作,對人口的束縛力極大,一步走錯,萬民逐利,就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一旦工農業失調了,太多的人口湧向工業領域,就會導致土地荒蕪,繼而就是糧食危機,這個老毛子跟後世人都是有過經驗教訓的,老毛子沒挺住,結果偌大的一個聯邦一夜崩潰,這些都是前車之鑒。

承上啟下,並不是李大成一個人的責任,孟洛川以及許許多多的人,都要承擔這個責任的,大時代之中,人人都是親曆者,旁觀?哪有這樣的好事兒呢?

清廷閉關鎖國,責任在誰?滿清皇室?他們的責任是不小,但真正阻滯一國發展的並不是滿清皇室,而是以孔孟為代表的儒教,也並不是儒教不好,隻不過明以後儒教不能與時俱進了,這才是一國發展停滯的主要原因。

想到這些,李大成也就更堅定了拉孟洛川入夥的決心,試想亞聖子弟都做工業了,儒教是不是也該變革了?

在微山醫府,建小孔府與小孟府,也符合中西結合的路子,當醫府開始由醫學院向一個綜合性大學邁進的時候,中西文化的碰撞也將在這裏真正的進入白熱化,儒教的與時俱進也就不得不做嘍!

話趕話趕出話,雖說與孟洛川的交流不多,但孟洛川給了李大成新的思路,這個儒商必須要拉上大成公這條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