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爺的變字說的不錯,但變總要慢慢摸索的。”
說這話,孟洛川也有些底氣不足,孟洛川是讀書人,是亞聖後裔,但最清楚的一個身份還是商人,商人的消息是靈通的,許多求新求變的東西,孟洛川也接觸過,變,不是不想,而是出於身份考校,不能!
所謂的慢慢摸索,隻是孟洛川的推搪之言,不說別的就說在南北方很吃香的機磨麵,石磨,一天一夜不過磨一兩千斤麵粉,而且色澤不佳;水磨,磨出來的麵粉跟石磨一樣,隻是磨的多一些,一天一夜不過三四千斤而已。
南北方建成的幾家麵粉廠,一天能磨多少,據說是數以萬斤計的,而且磨出來的麵粉,細膩、潔白,做出來的餅饃口感也是大不一樣的,這個糙米、精米的區分差不多,孔孟府有許多土地,種的多是小麥,機器磨一事,孟洛川是仔細打聽過的,但出於各種原因,不敢過於涉足而已,變,對讀書人尤其是孔孟後裔而言,何其難也!
李大成的這一個變字,也是令許多讀書人心驚膽顫的東西,維新時廢了武舉,廢科舉的聲響也不小,這麼變下去,這孔孟之道……
“四爺說的有道理,要慢慢摸索,隻不知四爺的慶祥、瑞蚨祥、瑞生祥摸索了多少呢?”
提了一個問題之後,李大成伸手入懷中摸出了自己的筆記本,翻開了其中一頁,低頭看了起來。
“孟氏產業,做的是絲綢布匹衣服鞋帽土產,全都是維持小民生計的行當,大變怕是不妥吧?”
大多數魯商做的都是溝通南北的倒手買賣,很傳統,孟洛川的說法對大清的商家來說也算合情合理,隻是在李大成這邊,就不是這樣了。
“三十年前,煙台商埠那邊就有了美式縫紉機,這縫紉機,可以用來製衣、製鞋,一台縫紉機,至少可抵三五個熟練的裁縫,而且針腳細密規整,比之最好的裁縫絲毫不差。
二十多年前,德國人在煙台商埠,開了一處名叫弗蘭大的機器紡織廠,這一台機器織機,一天抵得上一個熟練織工半年的出產。
二十年前,李中堂在煙台建華豐繅絲局,後經盛宣懷擴產,一年也有千餘箱生絲出口的。
八年前,英國教士馬茂蘭,創仁德洋行,在煙台當地推廣花邊鉤織,這仁德洋行每年通過花邊產業獲利巨萬。
三十年前,德國人在煙台建了一個蛋粉廠,每年的出產也在幾萬上下。
四爺做的是絲綢布匹衣服鞋帽土產,縫紉機、織布機、繅絲局、花邊鉤織,這些不能帶動小民生計?蛋粉廠,雞蛋打粉而已,養雞養鴨不是小民生計?
三十年、二十年、十年,四爺的摸索需要幾十年呐?”
這番話,李大成說的就不怎麼客氣了,有著明顯的質問語氣,這些都是李誠有的人在煙台商埠搜集到的一些商業情報,這裏麵就有小民生計,孟洛川口中的慢慢摸索,太過推搪了。
李大成說的這些,大成公的人也在下麵摸索,李大成也給出了具體的範圍,山東當地除了織布紡紗之外還有草編、柳編產業,草編禮帽、柳編箱筐都是可以出口牟利的,花邊也完全可以暫時替代織布、紡紗這些傳統手工業,這是一條可以暫時走一走的路子。
這些手工業的推廣,靠大成公也是可以的,但李大成想拉孟洛川入夥,有了孟洛川給天下讀書人做表率,或許山東之外的其他地方,也能慢慢自己摸索出道路。
近一兩年的時間,大成公要做好山東市場,是沒有能力他顧的,振威軍這個負擔也不允許李大成將大成公推到山東以外的其他地方,後麵還有東三省呢!一點點的鋪開大成公,耗費比之振威軍是一點不少的。
除了大成公、振威軍之外,李大成還要開煤礦、建鐵廠、修鐵路,這些都要做大的,想要做大,初期每一項的投資,都在數百萬以上,鐵路也是一個耗資大項。
李大成讓北邊的詹天佑估算了一下膠沂鐵路的花銷,單線過千萬,雙線差不多要一千五百萬,若是過黃河與京漢鐵路相連,又是一個千萬左右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