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三章 商界第一人(中)(1 / 3)

“假死脫身古已有之,津沽一戰的因果太大,李二神將不死,這和約難簽呐!

再者,李二神將不死,桂貝勒的身份也就不上不下了,李二神將假死脫身,一是平列國之怒,二是為桂貝勒上位清理前路。

兩位不要看李二爺的年歲輕,其權謀心機絕不弱於曾左李三位大人,李中堂曾隱晦的提過,他與李二爺有天壤之別,若讓李二爺經營洋務三十年,甲午一戰莫說是惜敗了,日本人敢不敢都是兩說,依著李二爺的殺性,隻怕戰端一啟,以後便沒有東洋了。

這位李二爺的心思,我也知道一些,他想的怕是要把之前大清簽署的所有條約都一遭推翻,其心胸之大,也令人驚歎呐!”

振威軍做的許多事情,盛宣懷是知道一些的,大清凡有電報鐵路的地方,都可以算作是盛宣懷的勢力範圍,對於李大成的野心,盛宣懷可能看的比李鴻章都清楚。

京師難民北遷,盛宣懷可以確定這就是李二神將豢養私軍的手段,雖說當初在朝廷那邊說的明白是遷移難民,但難民之中有多少振威軍,如今的振威軍之中又有多少難民,就沒人說的清楚了,這些事兒,如今是不能深究的,隻要桂順在位一天,這些事兒就一天不能深究,否則徒惹殺身之禍而已。

如今的振威軍早已是尾大不掉了,若不是桂順頂著振威軍統帥的職司,若不是振威軍之中有相當數量的京畿旗人,津沽戰事一停朝廷就要解散振威軍的。

最後一句盛宣懷是以商場為出發點的,李大成要推翻所有條約之事,也是盛宣懷的一種推測,山東的大成公以糧食買賣為主,這次的醫府事件,李二神將又力主在山東、直隸推廣甜高粱,做過李鴻章軍需官的盛宣懷對於這些東西也極為敏感,再加上東三省的那部分不清不楚的難民,隻怕未來的大清,還是要有戰爭的。

“杏蓀,若是這樣的話,我剛剛就太過失禮了,我這就去向李二爺致歉?”

聽到李大成的來曆,張弼士的臉上也多了許多敬意,商人怕屠夫嗎?這要看什麼樣的屠夫,屠殺商人的屠夫,他們自然害怕,但李二神將的事兒,張弼士也有所耳聞。

不說傳聞,就說籌建醫府這事兒,張弼士也很難把李大成跟屠夫掛鉤,張弼士此來微山,一是因為醫府,第二是聽說醫府收攏了數萬直魯遺孤,他也想為這些直魯遺孤盡一份力的。

一個一心振奮國威,一力發展教育、收養遺孤的李二神將,在張弼士的眼裏根本就不是屠夫,張弼士對於李大成也不是一無所知的,都是商場中人,而且張弼士在煙台、福建都是有買賣的,大清商場、官場上的一些東西,張弼士也是清楚的,這位李二爺,不會危及他的安全。

聽了盛宣懷的解釋之後,張弼士也覺著自己剛剛的話有些刻薄了,再想想振威軍在津沽的揚威一戰,張弼士甚至覺得,自己有些過於刁難人家了,所以他才想著過去致歉。

“弼士,你不必為此致歉的,想來你張弼士也不知道李二爺身家的,祛瘟堂引發南方藥材大戰,強收大清各地的防疫藥材,之後販賣到世界各國,你知道獲益多少嗎?

現金銀起碼在兩千萬以上,各國外幣至少也在千萬以上,你張弼士號稱有八千萬兩的身家,這位李二爺的手裏,至少有現款五六千萬的,貨物八九千萬也不止的,因為銀子的事兒跟這位致歉,小家子氣嘍……”

盛宣懷對李大成手握現款五六千萬的推測,也算差不多,孫家大院有現銀近兩千萬,微山一帶藏銀也在大幾百萬上下,祛瘟堂那邊也有千餘萬的存銀,至於各國的外幣,李大成不是不想兌換成現銀,隻是各國設在大清的銀行都沒有如此數量的現金銀儲備而已。

如今李誠有那邊還有各國的外幣幾千萬的數目,這些錢李大成也是有用項的,兌不兌換對李大成而言也沒什麼所謂,不出一兩年的時間這筆錢也會花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