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章 百年會談(六)(1 / 3)

“這個很簡單,擠垮他!

有一個擠垮一個,有一堆擠垮一堆,咱們四人若是合力,莫說是大清的商家了,就是洋人的大洋行,也扛不住咱們的擠兌,願意走到一路的留著,不願意的擠垮,事情就是這麼簡單。

垮了他們,還會有更多的商家崛起,一步步的走,將整個商場整合成一股繩,這才是我要說的。”

甜高粱、製糖、做酒、大成公、鐵路、航運,其實歸結成兩個字,還是商場,細項如何來做,這個簡單,最關鍵的問題還是團結。

如今洋鬼子們的商場,已經出現壟斷了,大清零散的商家,跟洋鬼子的這些壟斷組織對抗,根本不是對手。

比如說德國人的山東鐵路與礦業公司,這就是很典型的辛迪加組織,盛宣懷要是跟人家放對,根本就不是對手,除了德國人的辛迪加組織,列強各國同類的組織在大清還有很多。

美國的聯合鋼鐵、標準石油,更是已經完成了壟斷,這樣的大財團,真正對上了才知道自己有多麼的無力與孱弱,舍棄了甜高粱一事,李大成也把話題的重心放在了建立壟斷組織上。

其實大清也是有這樣的組織的,比如說之前提到的十三行,兩淮的鹽商,山西的票號,以及所謂的十大商幫,都算是壟斷組織的雛形,隻不過這些商業組織,都有一個共同的弱點,那就是各自為政、結構鬆散。

若將這些商場勢力都整合到一起,籌集幾十億的資產輕而易舉,這些商幫不能形成壟斷組織的關鍵,其實也不在人心上,最大的問題還是出在了大清朝廷身上,以平衡為核心的施政方略,限製了這些商幫發展成為真正的壟斷組織,一旦商幫的產業過於龐大,清廷就會出手打壓,所以大清商場的商人們,也得小心翼翼的經營著自己的產業,唯恐進入朝廷的眼中,成為被打壓的對象。

商場之上競爭的手段很多,擠垮對手對三人而言,也是有過切身經曆的,聽了李大成擠垮的說法,孟洛川臉上多了一絲凝重,這位真是未達目的不擇手段啊!

以大成公如今的規模,山東沒有任何一個商號經得起大成公的擠兌,如果再得了甜高粱製糖這一金礦,李二爺的大成公更是無人能敵了。

“二爺,朝廷如何?”

商談、在商言商、不涉官場,這些是盛宣懷之前給張弼士說的話,如今他卻發現,以他們幾人在商界的身份地位,想不涉及官場那是不可能的。

身為官商,盛宣懷最清楚官商的來曆,之前商業沒有大興的時候,大清的商家無非兩淮鹽商、廣州十三行、晉商這三大家,鹽商有專門的鹽官管轄,十三行也是直接看朝廷眼色辦事的,晉商******入關有大功,所以才能順風順水的發展了兩百多年,但他們也在朝廷的關注之下。

如今清廷雖說不成了,但商人想要說了算,還是不成,錯非是李二爺這樣手握軍權的商家,雖說身在官商這個體係之中,而且還是其中的執牛耳者,但盛宣懷對於官商,亦或是朝廷控製下的商場,並沒有多大的歸屬感。

他也是有大誌的人,輪船招商局開宇內先河,其中的艱難隻有盛宣懷最清楚,若不是實在沒得選了,他也沒有總辦輪船招商局的機會。

如今他最大的靠山李中堂日暮西山,新選的靠山張之洞非是佳木,局勢對他盛宣懷而言,也到了抉擇的時候了。

來微山之前,盛宣懷就有意投靠桂順,奈何桂順不接納他,這兩天的時間,聽了李二神將的一些說法之後,盛宣懷也明白了人家不接受他的原因,成也官商敗也官商,如今官商這個帽子才是阻礙他盛宣懷再進一步的絆腳石。

朝廷如何這話,最不該由他提出來,而是應該張弼士來提的,但張弼士對於其他三人而言,也不算是正經的自己人,他的根本在南洋,他現在也被稱呼為南洋大商,朝廷於張弼士而言那時可有可無的,但對他盛宣懷跟孟洛川,尤其是孟洛川,大清朝廷的存在還是必要的。

張弼士提朝廷分量不夠,孟洛川不會提及朝廷,李二爺的眼中沒有朝廷,為了給自己謀劃後路,盛宣懷一不做二不休,正式提出了朝廷與商界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