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下旬,元祐帝再次流放了三十名反對自己變革意見的官員。這些官員,相對之前流放的人員,結局更是慘淡。大多數人,流放到了嶺南、西南,有些流放得遠的人,更是流放到了海南一帶。
這時候的嶺南、西南地區,大多數地方都是未開發的地方。很多地區,都還是瘴氣橫行,荒無人煙之地。這些流放的人員,基本上這輩子都無望再返回中原的繁華之地。
一時間,朝堂上風雲激蕩。元祐帝那殘酷無情的手腕,讓整個朝堂的官員都人人自危。
不僅如此,元祐帝更是在太極殿外麵,杖打了七八位因為跪坐太極殿請願的禦史官員。當時的場景,幾乎打得這些官員鬼哭狼嚎,血肉模糊。這些被杖打的人員,更直接被下了大獄,永不敘用。
自此,整個朝堂都無人在提出反對變革和推行新政的聲音。
麵對群臣反對和抗議的聲音,元祐帝直接用自己強大的手腕,血淋淋的手段,將所有的反對聲音,所有的抗議和反彈,都給全部鎮壓了下去。
所有人這一刻都已經明白了元祐帝那顆要變革和推行新政的強大決心。
有了元祐帝強有力的支持,天下官員縱然反對也無濟於事。王安石為首的政事堂,推動新政的步伐,也開始加快。新政的政令,開始陸續推行天下。
這種帶著皇帝意願的政令,嚴重削弱了官紳仕林階級的利益。麵對強勢的元祐帝,官紳階級不得不暫時妥協。
對於朝堂上掀起的風暴,反而是最開始的風暴當事人趙悅,似乎被人遺忘了。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元祐帝推行的新政給牽扯住,被朝堂上劇烈的權力變動給牽扯住。
走了一大批官員,自然也需要一大批官員重新補充朝堂的權力架構。因此,盡管很多官紳士大夫對元祐帝的新政不滿意,也反對,可當元祐帝推出一些空餘出來的官員職位後。對於權力的追逐,又讓一大批官員爭奪這些職位,從而拉攏這些官員從名義上擁護新政。
翰林院也被朝堂這番劇烈的變動給影響了,在翰林院內,也產生了不小的變動。數個翰林大學生,被元祐帝補充進入朝堂權力中樞。
翰林院本身就是皇帝培養心腹的地方,所以有幾個翰林大學士,直接進入政事堂,成為執政。
王安石這一派在這次朝堂風暴中,得利最多,受益最大。
元祐帝盡管信任王安石,可還是采取了製衡手段。幾個翰林大學士,便是製衡王安石派係的強力手段。其中一人,便是趙悅在翰林院的頂頭上司,昭文館的翰林大學士王槐。
王槐從翰林院大學士,一躍成為政事堂執政,算得上是這次朝堂風暴最大的受益者之一。要說這王槐,自從初仕以來,就一直是人生贏家。
王槐二十歲考中進士,成為元祐十年的新科榜眼。當年可是轟動一時,可謂是少年得誌,春風得意馬蹄疾。
在他成為榜眼後,他先在翰林院待了兩年,然後就元祐帝外放去了成都府做了從五品的知府。在成都待了四年,因為考評獲得好評,就升為西南路巡查使,官拜正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