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不韋穩穩控球,謝候中場過度,他隨時準備拿球。
謝候的存在,讓德國人不敢把劉不韋逼得太過。
為什麼中國隊怕前場緊逼?原因從來不在後衛的身上。後衛能一對一,但遇到哪些防守呼應強,身體接觸凶狠的球隊,看見一個能傳球的隊友卻猛然發現他不會運球,這球如何敢傳出去?
謝候站中場,和朱八、李楠、張勁鬆等人站中場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204公分的高度能打後衛,他的案例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關於青少年培養的一大方向。
那些兩米出頭的球員不再被當成前鋒培養,如果球感足夠出色,可以嚐試打後衛,誰敢擔保那些孩子裏麵沒有下一個謝候呢?
德國的前場緊逼放不開,劉不韋持球過半場便無壓力。
讓中國隊順利過半場的話,德國的防線就吃緊了。
中國隊至少有三個點是有能力一對一單吃的。
謝候和兩個內線,把球給誰都校
謝候和王郅治在高位使了個讓德國隊想撥通報警電話的配合。
兩炔拆,一個向左側移動,一個向右側三分線拆開。
德國人敢包夾,謝候直接回球給王郅治投三分。
不包夾?那謝候極有可能直接朝著他們的禁區發起猛攻。
如是配合打了三遍,德國人都找不到解決的辦法。
分差到了10分。
諾維茨基想到總決賽上的慘敗,看見謝候這麼表現,主動給出回應。
保羅·加索爾雄起之前,德克·諾維茨基被稱為FIBA曆史第一大殺器。
由於三分線縮短,空間狹,對突破手不友好,所以那些長得高還射的遠的家夥,往往能在FIBA比賽中表現出強悍的力量。
諾維茨基的射程,讓他能在國際大賽上隨意出手。
就算是三分球,放到NBA也隻是長兩分的射程,不是問題。
諾維茨基暴走,謝候開始頻頻和姚眀打擋拆,和王郅治做配合。
他和雙塔緊密聯係,有一點是比較明顯的。
他和王郅治比較合拍,和姚眀的話,有點各自為戰。
姚眀這樣的攻堅型傳統中鋒,不把球給他,他的進攻威脅就浪費了。
若是把球給他,謝候能做的就是站在外線等待他傳球。
如果是王郅治,他們能打的配合有很多。
王郅治技巧全麵,能投能突能背打能接球投,防守不好這個問題站在姚眀和謝候身邊就不存在了。
哈裏斯希望中國隊的三大NBA球員能夠起到相加的效果。
斯杯三場下來,他沒得到滿意的結果。
對德國一戰,諾維茨基砍下34分,謝候和姚治卻合砍71分,中國隊98比81戰勝德國。
斯杯三連勝。
哈裏斯的臉上沒有多少喜悅之情,他:“接下來我們會有些改變。”
第四場對加拿大,王郅治從首發變為替補,18歲的易出任偽首發。
讓易和姚眀搭配的話,內線就舒服很多了。
易的運動能力可以負責為姚眀掃蕩他力不能及的區域,謝候在進攻順利的情況下隻要把內線和外圍連接起來,沒事的時候投幾個三分球找找感覺,打不開再持球接管。
稀奇的是,中國隊的強勢期,往往不是首發在場的時候,而是王郅治和謝候同場作戰的時候。
謝候和王郅治的擋拆戰術成為中國隊的王牌戰術。
他們互相擋拆,產生的效果讓人瘋狂。
剩下的兩場斯杯比賽,中國隊取得全勝,謝候和王郅治的配合令國內震撼。
誰也沒想到,王郅治到國際賽場上居然能和謝候攜手發揮出如此之大的能量。
喜歡搞事情的媒體開始膽大妄為地發出一個觀點:“我們可以讓姚眀打打替補嗎?”
這篇文章很快被全網集火,連謝候本人都覺得是無稽之談。
他和姚眀在進攻端無法打出和王郅治那樣的默契,這是兩饒球風決定的。
謝候喜歡奔放型的打法,姚眀這樣的傳統中鋒每個回合都是一板一眼的低位,他們的進攻自然沒有多少化學反應。但,FIBA體係下,核心中鋒的不但要兼顧進攻,還要兼顧防守。
如果讓王郅治首發,中國隊或許能打出世界第一的進攻,但他們的防守,也會成為萬人捅的爛泥。
所以,王郅治替補這件事對他本人,對姚眀,謝候來,都是極好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