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基礎知識掃盲--經濟學入門常識(2)(1 / 3)

齊國有個隱士叫田仲。一天,宋國人屈穀去見他,故意嘲弄道:"我聽說先生遠離人世,高風亮節,不依靠別人生活,令人欽佩。我會種葫蘆,有一隻大葫蘆,堅硬如石,皮厚無腔,想送給您以表敬意。"

田仲說:"葫蘆所以可貴,是它可以盛放東西,而現在您這個葫蘆,不能切開盛物,不能用來裝酒,這葫蘆毫無用處啊。"

屈穀說:"對呀,我是要把這無用的東西扔掉!可現在先生隱居此地,不依賴別人生活,可對國家也毫無用處,這跟那堅硬的大葫蘆有啥兩樣呢?"

趣評:庫存品不是商品,因為沒有進行交換,無法體現實用價值和價值。

知識鏈接

商品具有兩種屬性,即使用價值和價值。

使用價值是指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物品的效用。如糧食能充饑,衣服能禦寒。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形成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消費者追求的是使用價值。價值是體現在商品裏的社會必要勞動。價值量的大小決定於生產這一商品所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多少。不經過人類勞動加工的東西,如空氣,即使對人們有使用價值,也不具有價值。生產者追求的是商品的價值,通過出售或交換來實現價值。

經濟學這樣說

價值和使用價值的關係為:

一個物品可以具有使用價值而不具有價值,該物品中不含有人類勞動,那麼它不是商品。例如,空氣、處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

一個物品可以有用,而且是人類勞動產品,但不用來交換,也不是商品。例如,男耕女織、自給自足條件下,自家種來自己吃的蔬菜,自己紡織的布自己穿,或者贈予別人,等等。

沒有一個物品可以有價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因為價值隻有在交換過程中才會體現出來,如果物品沒有用,那麼其中包含的勞動也就沒有用,不能算做勞動,因此不形成價值。

所以,要想體現商品的價值,必須首先有用,其次用來交換,二者缺一不可。如果一件物品生產出來,既賣不出去,留著又無用,比如庫存積壓品,最後的辦法隻能是銷毀,從而無法實現價值。

約翰遜總統講的笑話--笑談價值規律

內涵小笑話

約翰遜總統向一群商業界頭麵人物講了一則軼事,以說明需要大量資金同俄國人進行導彈競賽。故事如下:

1861年,一位得克薩斯州人離家前去參加南軍士兵陣營。他告訴他的鄰居他很快就會回來,這場戰爭不會費力,"因為我們能用掃帚柄揍這些北方佬。"兩年後,他才重返故裏,少了一條腿。他的鄰居向這位神情悲慘、衣衫襤褸的傷兵詢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你不是說過戰爭不費力,你們能用掃帚柄揍這些北方佬嗎?""我們當然能,"這位南軍士兵回答,"但是麻煩在於北方佬不用掃帚柄打仗。"

趣評:市場競爭的規則不是由主觀意誌來決定的,而是由價值規律來決定的,誰的生產率高,誰才能在競爭中勝出。

知識鏈接

個別勞動時間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兩種互相聯係的決定商品價值量的勞動時間。個別勞動時間指個別商品生產者生產某種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當時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按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生產某種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經濟學這樣說

在商品經濟的條件下,各部門都有許多生產同種商品的生產者。由於他們所使用的生產資料不同和勞動的好壞不同,因此生產同一種商品所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也不一樣。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來決定。但這絕不是說,一個人越懶,勞動越不熟練,他所生產的商品就越有價值。個別勞動時間形成商品的個別價值。個別勞動時間越長,隻是指商品的個別價值越大。然而商品是用來交換的,不同生產者所生產的同種商品的個別價值雖然不同,但它們在交換中隻能有一個價值。這個價值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