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一隻看不見的手--宏觀經濟學(3)(1 / 3)

貨幣政策時滯"TimeLagofMonetaryPolicy"是政策從製定到獲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所必須經曆的一段時間。貨幣政策時滯是影響貨幣政策效應的重要因素。分為內部時滯、中間時滯和外部時滯兩個階段。

經濟學這樣說

1.內部時滯。內部時滯是指以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需要采取政策行動開始,到中央銀行實際采取行動即改變貨幣政策為止的這一過程。內部時滯的長短,主要取決於經濟信息的傳遞速度、管理當局的預測能力以及政策選擇的決策效率。內部時滯有一定的主觀意向性,與管理體製和工作效率有關,受控性較強。

2.中間時滯。中間時滯是中央銀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到這些工具對貨幣政策中介指標產生實際效果為止的時間距離。中間時滯主要取決於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對貨幣政策工具的反應能力與金融市場的敏感度,以及貨幣流通速度等。

3.外部時滯。外部時滯是指從貨幣政策中介指標變動導致社會信用活動發生變化,到該變化對社會經濟活動產生最大實際影響的時間距離。外部時滯是貨幣政策效應時滯中最受注意的部分。外部時滯是一個由社會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企業行為等多重因素綜合決定的複雜變量,其穩定性不強,它的長短取決於貨幣傳導機製、市場的構造和經濟控製與管理的程度,以及整個經濟和金融係統的運行及其效率本身等。外部時滯有一定的客觀性,受控性較差。

研究貨幣政策的"時滯"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可以減少盲目性,提高前瞻性。在貨幣政策實施的過程中,對有關項目進行預測時,對發展情況要跟蹤監測,以增強調控的預見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考試得三分還是太多了--笑談節約悖論

內涵小笑話

"這次算術考試得了多少分?"

"三分。"

話音剛落,"啪!啪!啪!"小明的屁股上挨了爸爸的三鞋底子。

"下次再考,得多少分?"

"下次我一分也不要了。"

趣評:好的出發點不一定會帶來好的結果,有可能恰好相反。正如節約是好的,但節約未必一定會帶來好結果。

知識鏈接

按照社會擴大再生產的需要,積累越多越好,也就是儲蓄大於消費是有利於擴大再生產的。但是根據凱恩斯主義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當國民增加消費在收入中的比例時,將會導致更多的國民收入,使整個經濟呈現繁榮局麵;而當國民降低消費在收入中的比例時,則會引起國民收入下降,使整個經濟陷入衰退。簡而言之,就是:揮霍導致繁榮,節約導致蕭條。這就導致了節約悖論"ParadoxofThrift"也稱為"節儉悖論"、"節約反論"、"節約的矛盾"。

經濟學這樣說

1936年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出了著名的節約悖論,他引用了一則古老的寓言:有一窩蜜蜂原本十分繁榮興隆,每隻蜜蜂都整天大吃大喝。後來一個哲人教導它們說,不能如此揮霍浪費,應該厲行節約。蜜蜂們聽了哲人的話,覺得很有道理,於是迅速貫徹落實,個個爭當節約模範。但結果出乎預料,整個蜂群從此迅速衰敗下去,一蹶不振了。

經濟大蕭條時期的景象就是節約悖論的一個生動而可歎的例子。由於人們對未來預期不抱任何希望,所以大家都盡量多儲蓄。但是,他們不願意消費的心理和行為又導致全社會的需求萎縮,生產停滯,經濟進一步蕭條,從而使其收入繼續下降。

節約的悖論是根據凱恩斯主義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推導出來的結論,它在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情況下是存在的,是短期的。長期或當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時,節約的悖論是不存在的。

新寺廟什麼時候造好--笑談阿羅不可能性定律

內涵小笑話

某寺年久失修,已是殘破不堪。

方丈見此,下定決心重建寺廟。為了節儉,特製定了條例如下:

一、重建寺廟。

二、用舊寺廟拆下的石磚重建新寺廟。

三、新寺廟建好前,眾僧們仍住原寺廟。

趣評:看似合理的選擇,其結果不一定是合理的。

知識鏈接

美國著名數理經濟學家肯·阿羅"1921年生"是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金獲得者。他獲獎的主要成果,是揭示了"不可能性定理",人們俗稱為"阿羅定理"。

經濟學這樣說

所謂社會選擇,是與個人選擇相對而言的,個人選擇的中心是確定個人偏好,而社會選擇理論的中心是確定社會偏好。在社會選擇理論中,最著名的也是最受推崇的結論是阿羅的"不可能性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