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廳裏的女人--笑談供求關係
內涵小笑話
一位女士:"舞廳裏的男人沒一個好東西。"
一位男士:"如果舞廳裏沒有好男人,舞廳裏還會有好女人嗎?"
趣評:在市場規律作用下,任何一種商品隻要有需求,就會產生出供給,供給和需求是互為因果的。
知識鏈接
需求與供應都是微觀經濟學的基本概念:需求指大眾因需要一件產品而產生的要求;而供應就指商販響應大眾的需求而提供的產品供給。
供求關係"Supply-DemandRelationship"指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的關係,它是生產和消費之間的關係在市場上的反映。
經濟學這樣說
按照薩伊定律,供給總是會創造出它自己的需求。今天的市場很大程度上正是對薩伊定律的論證。例如,手機代替BB機,手機的更新換代誘惑著消費者永不疲倦地跟隨潮流,像剛剛推出的3G手機,勢必將替換掉一大批的舊手機。所以當前的市場的確已經到了主動創造消費的時代,而不再僅僅滿足於適應性生產,僅僅依賴於消費者的現實需求。當然薩伊定律最後得出的"在資本主義的經濟社會一般不會發生任何生產過剩的危機,更不可能出現就業不足",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中都無法成立,這長期以來是它備受攻擊的原因。
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於20世紀30年代則提出需求能創造出自己的供給。這一論點似乎更易被理解,簡單地講,在市場經濟下,哪裏有市場,哪裏就有供給。隻要因紐特人說他們喜歡上了咖啡,咖啡生產商一定會千方百計地把咖啡從巴西運到北極。這就是市場的力量。
事實上,在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占統治地位的私有製商品經濟中,價值規律通過價格與價值的偏離自發地調節供求關係,供大於求,價格就下落;供小於求,價格就上升。供給和需求是互生共存的,誰也離不開誰。
賣釣鉤順便賣輛車--笑談薩伊法則
內涵小笑話
百貨公司經理查核新售貨員的工作情況。
問:"你今天有幾個顧客?"
答:"一個。"
"隻有一個嗎?賣了多少錢呢?"
答:"5.8萬美元。"
經理大為驚奇,要售貨員詳細解釋。
售貨員說:"我先賣給他一枚釣鉤,接著賣給他釣竿和釣絲。再問他打算去哪裏釣魚,他說到南方海岸去。我說該有艘小船才方便,於是他買了那艘6米長的小汽艇。我又說他的汽車也許拖不動汽艇,於是我帶他去汽車部,賣給他一輛大車。"
經理喜出望外,問道:"那人來買一枚釣鉤,你竟能向他推銷掉那麼多東西?"
售貨員答道:"不,其實是他老婆偏頭痛,他來為她買一瓶阿司匹林的。我聽他那麼說,便告訴他:"這個周末你可以自由了,你為什麼不去釣魚呢?""
趣評:從阿司匹林到汽車,每一個供給都會創造需求,也會創造銷售的機會。其中"供給會創造自己的需求",恰好體現了薩伊法則。
知識鏈接
薩伊法則又稱市場法則:在正常情況下,市場上的一種供給會引起對它的需求。布羅代爾提供的一個未具名的解釋為:供應市場的任何產品,在其生產過程中,帶動了金錢的分配:必須買原料,付運費和發工資。分發的金錢在正常情況下遲早將以需求的形式,或者說,以購買的形式重新出現。供給與自己訂下約會。
經濟學這樣說
米希勒於1842年寫道:"紡織業到了窮途末路、行將窒息的地步:倉庫裏貨物充斥,找不到任何銷路。驚慌失措的製造商既不敢繼續開工,又不敢讓這些消耗巨大的機器停下來……價格下跌,仍無濟於事;一跌再跌之下,棉花已跌到六蘇……於是發生了一件意外之事。六蘇一詞終於使人覺醒。成百萬顧客,一些從不購物的窮人,開始行動起來。一旦人民插手其事,就可以看到他們的購買力該有多大。倉庫一下被搬空。機器又重新狂熱地運轉……法國發生了一場悄悄的但又偉大的革命;這是一場清潔革命:窮人家裏得到了美化:有史以來許多人家裏從未有過的內衣、床單、桌布、窗簾,一下子就應有盡有了。"
訓練病人生病--笑談創造需求
內涵小笑話
當醫生的丈夫常常在妻子麵前誇耀自己的醫術。
"我知道你是個非常成功的醫生,病人沒什麼毛病你也有辦法告訴他有什麼毛病。"妻子對丈夫說。
"那算什麼,"丈夫顯得很得意,"我的成功是因為我是個專科醫生,我能訓練病人在我的診所裏生病。"
趣評:無中生有,創造需求,把拐杖賣給腿好的人,才是營銷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