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經濟活動的根基--供求關係與資源配置(2)(1 / 3)

引致需求是曆史的產物,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才產生出來的。例如,在原始的生產條件下,人們都是直接去抓魚、打獵、養牲畜,然後自己消費,不存在引致需求。隻有出現了商品,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生產用來交易以賺取利潤的資本生產,為了滿足消費者需要,而派生出來了對生產要素的需要,這時候引致需求才出現。隨著迂回生產線越來越長,行業分工越來越細,派生需求也越來越多。例如,生產一件衣服,生產者需要購買布料、染料、扣子、拉鏈等,而布料生產商又需要去購買棉花作為生產原料,那麼,棉花、布料都是衣服的引致需求。

懂得引致需求原理,對於投資者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終端消費者的直接需求是有限的,如果隻盯著直接需求,那麼資本就會集中到消費品領域,諸如食品、衣服、鉛筆、橡皮等。事實上,分析市場需求,應該了解當前的市場動向,投資於二級市場,或者三級市場,例如計算機、手機廠商的零件供貨商,紐扣生產,等等,結合自己的優勢,在產業鏈上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蘇格拉底的忠告--笑談資源的稀缺性

內涵小笑話

有人問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先生,你可曾聽說……"

"且慢,朋友,"這位哲人立即打斷了他的話,"你是否確知你要告訴我的話全部都是真的?"

"那倒不,我隻是聽人說的。"

"原來如此,那你就不要講給我聽了,除非那是件好事。請問你講的那件事是不是好事呢?"

"恰恰相反!"

"噢,那麼也許我有知道的必要,這樣也好防止貽害他人。"

"嗯,那倒也不是……"

"那麼,好啦!"蘇格拉底最後說道:"讓我們把這件事忘卻吧!人生中有那麼多有價值的事情,我們沒工夫去理會這既不真又不好而且又沒有必要知道的事情了。"

趣評:把有限的資源用到可以帶來最大收益的地方。

知識鏈接

資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對於人類無限增長的需求而言,在一定時間與空間範圍內資源總是有限的,相對不足的資源與人類絕對增長的需求相比造成了資源的稀缺性。

經濟學這樣說

人類為什麼需要經濟學?正是由於資源的稀缺性。設想一下,如果適用的資源是無限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以任意揮霍浪費,經濟學又有什麼必要存在呢?

人類生存發展總是需要生活資料,人們的需要具有多樣性和無限性。它是由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決定的,表現為各種各樣的需要,如生存需要、享受需要、發展需要,或者經濟需要、政治需要、精神文化需要等。這些需要形成了一個複雜的需求結構,這一結構隨著人們生活的社會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人們的需要不斷地從低級向高級發展,不斷擴充其規模。舊的需要滿足了,新的需要又產生了。從曆史發展過程看,人們的需要是無限的。

另外,資源具有有限性和不平衡性的特點。資源的有限性也叫稀缺性,是指相對於人們的無窮欲望而言,經濟資源或者說生產滿足人們需要的物品和勞務的資源總是不足的。資源的有限性與人類需要的無限性形成了矛盾。因此,資源的稀缺性及由此決定的人們要以最少消耗取得最大經濟效果的願望,是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產生和發展的原因。

皇帝的午餐--笑談棘輪效應

內涵小笑話

有一年宮廷政變,皇帝被迫出逃。這一日走得人困馬乏,皇帝也是又饑又渴,疲勞不堪。於是叫過侍衛,說:"朕要用膳,傳禦廚準備燕窩口蘑鍋燒雞、紅白鴨子、鹿筋拆肉、燴銀絲。"

侍衛麵有難色,欲言又止。皇帝見侍衛還不去傳,怒問:"為何不快去?"

侍衛小聲說:"皇上,我等此刻正值逃亡,何處去尋這些名貴菜肴啊!"

皇帝驀然想起這會兒不是在宮裏,於是歎了口氣說:"那就準備一點簡單的,一碗燕窩粥,酒燉八寶鴨子,冬筍口蘑雞,一壺上等好酒。"

侍衛撲通跪下,回道:"皇上,現在能找到的食物隻有窩窩頭和鹹菜疙瘩了……"

皇帝一聽暈了。

趣評: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種消費習慣的不可逆性體現了棘輪效應。

知識鏈接

棘輪效應,又稱製輪作用,是指人的消費習慣形成之後有不可逆性,即易於向上調整,而難於向下調整。尤其是在短期內消費是不可逆的,其習慣效應較大。這種習慣效應,使消費取決於相對收入,即相對於自己過去的高峰收入。

經濟學這樣說

這一效應是經濟學家杜森貝提出來的。古典經濟學家凱恩斯主張消費是可逆的,即絕對收入水平變動必然立即引起消費水平的變化。針對這一觀點,杜森貝認為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因為消費決策不可能是一種理想的計劃,它還取決於消費習慣。這種消費習慣受許多因素影響,如生理需要和社會需要、個人的經曆、個人經曆的後果等。特別是個人在收入最高期所達到的消費標準對消費習慣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

誠然,棘輪效應是出於人的一種本性,人生而有欲,"饑而欲食,寒而欲暖",這是人與生俱來的欲望。人有了欲望就會千方百計地尋求滿足。但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不能放任棘輪效應任意發揮作用,無限製地利用資源來滿足人類無盡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