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經濟學的敲門磚--生產理論與成本理論(1)(1 / 3)

讀書人的煩惱--笑談生產要素

內涵小笑話

有一個讀書人準備去趕考,他日夜發愁,那副怪模樣弄得妻子莫名其妙。

她說:"瞧你那窩囊樣,難道男人寫文章比女人生孩子還不好受嗎?"

讀書人歎道:"女人生孩子比起寫文章來,總還是容易些啊!"

女人又問:"為什麼?"

讀書人回答:"女人肚子裏有孩子,總是能生下來的,而我腹中空空如也,怎麼能寫出文章來呢?"

趣評:"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生產要素是進行商品生產的前提條件。

知識鏈接

所謂生產要素"FactorsofProduction",是指進行社會生產經營活動時所需要的各種社會資源,它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信息等內容,而且這些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

經濟學這樣說

威廉·配第最早提出"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認為勞動和土地是價值的兩個源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把人的勞動作為價值的唯一源泉,其他生產要素隻進行價值轉移,而不產生價值增值。

現代經濟學則認為,隻有勞動力是無法進行生產的,也就不會產生價值增值,價值是各種生產要素共同創造的結果。在此基礎上,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索羅又提出了全要素生產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的概念,也稱"索羅餘值",用來衡量總產量與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通俗地講,就是因為全部要素的"整合"而產生額外的效率。全要素生產率的來源包括技術進步、組織創新、專業化和生產創新等,產出增長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長率的部分為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例如,在生產中投入勞動、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共計100萬美元,而生產出來的總產量為150萬美元。那麼,這150萬美元的產量是由兩個方麵的貢獻構成的,其中100萬美元是由於投入了100萬美元的生產要素所引起的,其餘50萬美元則是全要素生產率"TFP"的貢獻。如果本年度的產量比上年度增長15%,而其中要素投入量的增長為10%,則其餘5%就是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所以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率常常被視為科技進步的指標。

在不同階段,生產要素的內涵有所區別,但都不可或缺。

你哥哥愛吃土豆煎餅嗎--笑談生產可能性邊界

內涵小笑話

一個男孩即將去赴他人生的第一次約會,非常緊張,不知道到時候應該說些什麼,於是向他的老爸討教。老爸說:"我的兒子,有三個話題適用於此類場合:食物、家庭和哲學。"男孩去赴約了,兩個人來到一家冰品店,一人要了一杯冰激淩。很長一段時間兩人誰都沒講話,男孩覺得越來越緊張。最後他想起了老爸的忠告。

他問女孩:"你喜歡吃土豆煎餅嗎?"女孩回答:"不!"然後是一陣沉默。

數分鍾後,男孩嚐試了第二個話題:"你有哥哥嗎?"女孩回答:"沒有。"又是一陣沉默。男孩於是決心打出他最後一張牌,他想了想,問了女孩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有個哥哥的話,你覺得他會喜歡吃土豆煎餅嗎?"

趣評:資源既定時,一個經濟單位可以生產的不同產品產量的最大組合範圍。

知識鏈接

生產可能性邊界"ProductionPossibilityFrontier,簡稱PPF",指在給定數量的資源下,所能夠生產的最大數量的產品,在數學上表示為一道邊界。邊界內的點表明經濟尚未達到有效生產,邊界之外的點是不可達到的。反映了一定的資源條件下,利用現有資源可能生產的最大產量組合。

經濟學這樣說

生產可能性曲線反映了資源稀缺性與選擇性的經濟學特征。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在一定社會的一定時期內,可以利用的資源是有限的,從而可以生產的產品數量也是有限的。我們知道,一國可利用的資源,按用途來說,主要用來生產資本品和消費品。由於資源總量是一定的,因此,要多生產消費品就必須減少資本品的產量。那麼,一個國家如何兼顧目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把有限的資本分配到消費品和資本品的生產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關係到社會的擴大再生產能否順利進行。

生產可能性邊界還可以用來說明潛力與過度的問題。生產可能性曲線以內的任何一點,說明生產還有潛力,即還有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存在資源閑置;而生產可能性之外的任何一點,則是現有資源和技術條件所達不到的;隻有生產可能性邊界之上的點,才是資源配置最有效率的點。

放債者的打算--笑談迂回生產

內涵小笑話

一個人熱衷於放債收利,把家裏的東西全借出去,弄得家裏很窮。最後隻剩下一鬥糧食,還打算煮粥放債。別人問他:"都放空了,你靠什麼生活收利息!"他答道:"討飯。"

趣評:經濟學上有一個很著名的論斷:那些間接的或者說是迂回的生產手段,通常比直接的生產手段更有效率。

知識鏈接

迂回生產,指先生產生產資料,再用生產出來的生產資料去生產消費品,可以提高生產效率,而且迂回生產的過程越長,生產效率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