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經濟學的敲門磚--生產理論與成本理論(2)(1 / 3)

假如他把20磅剩餘價值中的四分之一剩下來,用來購買更多的生產資料,投入到下一輪的生產過程中,就叫做擴大再生產。所以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是在原有規模的基礎上增加投入。按照資本的逐利本質,毫無疑問,他會將所有能獲得的剩餘價值都轉化為資本,來獲取更大的剩餘價值。

或者換句話說,窮人的理想是消費,而富人的理想是投資。窮者越窮,富者越富的根源更多地來自於對於金錢的觀念的不同。

男人背後的女人--笑談規模不經濟

內涵小笑話

女:成功的男人背後一定有個女人。

男:失敗的男人背後呢?

女:一定是有太多的女人。

趣評:投入要適度,規模適中,否則將導致"規模不經濟"。

知識鏈接

一個企業,當產量很小時,企業的設備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因而產量很小,隨著企業雇傭更多的員工進行生產,生產設備的利用率也開始變大。假設增加的第一個工人對產量的貢獻是10,那麼增加的第二個工人對產量的貢獻可能是15甚至更高,第三個會是30……即邊際產品"MarginalProduct"隨著投入"Input"的增加以遞增的比例"IncreasingRate"增加。在這一階段,產量的增加速度超過成本的增加速率,廠商由於擴大生產規模而使經濟效益得到提高,這叫規模經濟。

當生產擴張到一定規模以後,隨著員工增加到一定程度時,企業會變得擁擠,這時候每增加一個員工,依然會提高生產設備的利用率,但是這個利用率的提高會慢慢減慢下來"就好比從不及格的50分增長到70分比從80分增長到100分容易是一個道理",經濟效益下降,當員工增加到某一程度,再增加一個員工時,這個員工對產量的貢獻將會是0,即邊際產量為0。在這一階段時,產量的增加速率從最大值逐漸減小到零,而成本的增加速率"每個員工的費用,加上每單位產品的成本"大於產量的增加速率,從而邊際成本增大,這叫規模不經濟。

經濟學這樣說

與規模經濟所表現的規模越大成本越低的情況相反,規模經濟遞減則是指規模越大,成本越高的情況,會導致公司的利潤率縮小。

通常公司在進入某個行業時,需要達到一定規模,單位生產成本才會下降,形成競爭力。但如果規模繼續擴大,有可能會讓單位生產成本抬頭,如必須新增大量人工成本、管理費用、營銷費用等來支撐更大的銷售規模,以及由於需求走高,原材料供給出現緊張,導致采購價格上漲等。

技術不高的司機哪裏去了--笑談勞動生產率

內涵小笑話

在裏約熱內盧,一個坐在出租車裏的外地旅客問司機:"聽說你們這裏的司機開起車來車速驚人,可是卻很少出事故。這是什麼原因呢?"

"這很簡單。"司機說,"我們這裏技術不高的司機早已在車禍當中死去了。"

趣評:個別勞動生產率低的企業將在競爭中被淘汰。

知識鏈接

勞動生產率"LabourProductivity"是指勞動者在一定時期內創造的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的勞動消耗量的比值。

勞動生產率分為個別勞動生產率和社會勞動生產率。

在個別勞動生產率中,按個別勞動者的勞動效率計算的勞動生產率是個人勞動生產率;按個別企業的勞動效率計算的勞動生產率是企業勞動生產率。

以全社會的平均勞動效率計算的勞動生產率是社會勞動生產率。社會勞動生產率是衡量全社會範圍內生產先進和落後的根本尺度。

經濟學這樣說

勞動生產率與單位時間內所生產的產品量成正比,即勞動生產率越高,單位時間生產的產品量越多;而同單位產品所包含的勞動量成反比,即勞動生產率越低,單位產品包含的勞動量越大。

個別勞動生產率高於社會勞動生產率,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量就低於社會必要勞動量;反之,則高於社會必要勞動量。個別勞動生產率高於社會勞動生產率,企業就會在競爭中擁有競爭力,否則將會在競爭中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