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具體操作的角度看,當非上市公司準備進行買殼或借殼上市時,首先碰到的問題便是如何挑選理想的殼公司,一般來說,殼公司具有這樣一些特征:即所處行業大多為夕陽行業,業務增長緩慢,贏利水平微薄甚至虧損;此外,公司的股權結構較為單一,以利於對其進行收購控股。
在實施手段上,借殼上市的一般做法是:第一步,集團公司先剝離一塊優質資產上市;第二步,通過上市公司大比例的配股籌集資金,將集團公司的重點項目注入到上市公司中去;第三步,再通過配股將集團公司的非重點項目注入進上市公司,實現借殼上市。與借殼上市略有不同,買殼上市可分為買殼和借殼兩步走,即先收購控股一家上市公司,然後利用這家上市公司,將買殼者的其他資產通過配股、收購等機會注入進去。
猴子變成人最想幹的事--笑談行為慣性
內涵小笑話
神對一隻猴子說:"可憐的猴子,你在猴王爭霸賽中被打敗了,你將被趕出猴群,獨自流浪,找食物也不好找,還隨時受猛獸襲擊,將過很艱難的生活。我要將你點化成人。"
猴子非常感激。
神問:"成人後,你第一件事最想幹什麼?"
猴說:"拿一杆槍打死現在的猴王爭回王位,所有的母猴都歸我!"
趣評:企業行為慣性會導致其麵對新環境的反應遲鈍。
知識鏈接
作為一種沿襲既往企業行為模式的組織趨勢,企業行為慣性容易導致企業對環境變化反應遲鈍或失當,諸多曾經成功的企業也常常因此遭受最終失敗的厄運。
經濟學這樣說
戰略設計蒙蔽經營視線,導致反應遲鈍。基於一定理性分析模式的企業戰略設計旨在明晰企業的入主行業、競爭對手與競爭手段、目標市場及其範圍等企業的諸多關鍵層麵,以期以此指導企業開展經營。但在實踐中,戰略設計常令企業始終專注並僅重視於某些方麵,而妨礙了企業去發現新的選擇和機會,戰略設計一定程度上對企業經營視線的蒙蔽造成了企業經營的弱視與短視。20世紀70年代,施樂公司基於對市場競爭形勢的分析,將IBM和柯達公司視為最大的競爭對手,極力遏製傳統競爭對手IBM和柯達公司對自身市場的侵蝕,卻忽視了來自諸如佳能和理光之類公司的威脅。當意識到新的競爭與威脅之後,施樂公司匆忙地轉而對抗日本公司,卻未能專心將其當時處於領先地位的某些微電腦技術加以更高層次的突破,從而後來又喪失了新的發展機遇。
此外,運作程序變成例行公事、與各方的穩固關係、價值理念僵化,都是成為企業反映遲鈍的原因。
新經濟時代對企業而言,意味著一個前所未有的急劇變化的時代,應對激烈動蕩的局麵企業需要迅速反應,甚至是即刻反應,這將預示著一種新型企業模式的誕生--適應性企業。
在新的遊戲規則麵前,誰的產品能夠充分滿足用戶多元化的需求,誰就會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否則就會被市場和用戶所淘汰和拋棄。誰順應了信息時代對企業運行的需求,誰就會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否則就會被市場和用戶所淘汰和拋棄。適應性企業將成為信息時代企業運行的一種嶄新的戰略思想。
不給餅幹就算了--笑談競爭速度
內涵小笑話
在一個聖誕夜裏,湯姆的父母卻還在工作,小湯姆孤零零的一個人在家。突然有一陣急促的敲門聲,小湯姆很奇怪,這麼晚了誰還來呀?他跑到門口,打開了門,可是外麵一個人也沒有,小湯姆更奇怪了,誰呀?惡作劇?討厭!正要把門關上時,他看見了地上的蝸牛,這時蝸牛說:"請你給我一袋餅幹!"湯姆很生氣,你打擾我還要我給你餅幹?想到這裏,他一腳把蝸牛踢到花園裏,隨後關上了門。
8年後,又是在一個聖誕夜裏,湯姆的父母卻還在工作,湯姆孤零零的一個人在家,這時突然響起了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湯姆跑去開門,沒有人,他低頭看見了地上有隻蝸牛,他剛想開口,蝸牛先說話了:"不給餅幹就算了,你幹嘛
踢我?"
趣評:速度,正左右著企業的生死,快速反應已成為企業新的競爭力。
知識鏈接
在新經濟時代,速度正幫助那些掌握未來經營趨勢的企業衝上巔峰,也正在摧毀那些稍有失誤的企業。顯然,市場競爭的贏家是那些身手利落、反應敏捷的企業。因此,把企業建成一支快速反應部隊已成為新時代眾多管理者追求的目標。
經濟學這樣說
為什麼要快?第一,時代在加速前進。英特爾公司的元老葛洛夫以一種盛世危言的口吻告誡人們:"10倍數的時代已經來臨,我們的失敗和成功都以10倍數的節奏進行。"比爾·蓋茨說過:"微軟離破產永遠隻有18個月",麵對新世紀,微軟必須"重塑",以"未來時速"走"未來之路"。第二,技術更新越來越快。在當今時代,"知識到技術、技術到產品的時間越來越短"。惠普公司的資料表明:如果一項新產品從創意到商品化的過程是5年,其間若"研究與開發"延誤半年,則利潤會減少50%。第三,顧客需要的是速度。社會生活節奏在加快,人們對許多事情都要求節省時間,快式服務應運而生。快餐、速食麵、速溶咖啡、快速洗衣、快遞,等等,這一切都表明,努力縮短時間,盡量提高速度,已成為當今和未來市場中企業競爭製勝的有力武器。誰快速爭取了顧客,誰就能拿到顧客的錢袋。第四,競爭打拚的也是速度。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生產技術的取得模仿比較容易,以強調品質、技術以及成本優勢的競爭的作用越來越小,競爭取勝的關鍵已轉向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