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跨國藍天上的紀念(1 / 2)

寫完《歲月》的初稿,創作激情還像那熊熊的火焰在心裏燃燒著,直到修改完交給出版社,這火焰才算漸漸熄滅了下來。當然,這裏所說的燃燒和作品題目的《歲月》全然是兩碼事兒了。我堅持業餘時間寫,總是匆匆忙忙,寫了就寫了,從沒有寫後記的習慣。這本書完稿後,偶然產生了要寫個後記的念頭,想留下一點這次創作過程中有點特殊意義的小小印記。

常有人讚歎,黑龍江有我們共和國的兩大驕傲,一是北大荒,二是大慶。這裏要說的,當然是和有關的北大荒。

自古以來,不少史書上就記載過這片屬於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的蠻荒之地,詳盡而生動地描述了在這裏開發建設是如何如何地艱難,同時,也記載了古代多少帝王將相和外來侵略者的多少次嚐試,都以失敗而告終。古代文人墨客把這裏的冬天描寫得那麼令人毛骨悚然:“赤手則指僵,裸頭則耳斷”,“時見雛鷹跌落於林下,孤狼陳屍於河穀”,現代著名作家聶紺弩在《北大荒歌》中寫道:“不有天神下界,匠星臨凡,天精地力,鬼斧神工,何能稍改其麵龐!”還有許許多多更加淋漓盡致的記載。如今,我們偉大的共和國不僅是“稍改其麵龐”,而是使昔日的北大荒麵目皆非。如果稱北大荒為黑龍江一大驕傲,那就是共和國旗幟下的北大荒三代人的共同驕傲。我們黨三代領導集體的領導人都很關心北大荒的開發建設,還是在解放前夕的一九四七年,毛澤東同誌在《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這篇著作中,就發出了開發建設北大荒的進軍號令,十萬複轉官兵開進北大荒後,他又親筆揮毫問候北大荒人。鄧小平、江澤民同誌也分別於一九八三年和二〇〇〇年視察北大荒,對北大荒的開發建設都做了重要指示。在北大荒開發建設的曆程中,相繼共有二十七位黨和國家領導人視察、關心和支持北大荒的開發建設。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經過三代北大荒人的艱苦卓絕的奮鬥,才創造了北大荒今日的恢弘與壯麗。目前,已開發耕地三千一百多萬畝,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農墾企業,並伴生了一百多個初具規模的小城鎮,年生產糧食達一百八十億斤,可供京津滬渝和陸海空三軍一年的用糧,成為共和國最大的糧倉,為確保國家的糧食供應做出了重大貢獻。與此同時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北大荒精神:艱苦奮鬥,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回想北大荒三代人的戰鬥曆程,這北大荒精神也是燃燒的精神。

隨著這燃燒精神在北大荒三代人身上一代代弘揚、光大,北大荒的作家們就寫下了一些長篇巨作。作家們、藝術家們盡情地歌頌了這種燃燒精神,如《雁飛塞北》、《大甸風雲》、《江畔朝陽》以及後來的《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等,都從不同的生活側麵,反映了開發建設者們當時火熱的生活。

劉成果同誌(現任農業部副部長)於一九八七年至一九九一年在北大荒墾區擔任黨委書記、局長期間,綜觀北大荒開發建設和文藝事業的協調發展,向北大荒的作家們提出了要求:要寫一部反映北大荒農場開發建設全過程的長篇,拍攝一部反映北大荒農場開發建設的長篇電視連續劇,以弘揚舉世聞名的北大荒精神。如果內部力不從心,可以外請作家來寫。劉成果同誌這種強烈的文化意識,喚起了我的責任感,點燃我創作激情的火焰,也要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