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7章 秩序(1 / 2)

進京麵聖!

池初夏接過聖旨整個人都處在震驚之中難以緩過神兒來,而且被封郡主,是會享有朝廷的俸祿,出生日期以及出嫁還有死亡日期也將會被記入史冊,但便顧整個大明朝曆史,也不曾會有千帆郡主這個人。

雖然這個封賞來的莫名其妙且讓池初夏滿心憂慮,但是武當派門人卻對此十分歡喜,認為這是好事,她現在是被武當派視為與張三豐同屬仙界之人,而且武當向來雖然鮮少與朝廷作對,但江湖勢力總歸被朝廷忌憚,而且有限的社會資源也大都掌握在朝廷的手中,而有了郡主這層關係,今後武當的發展也會有上諸多的便利。

然而池初夏明白,武當將此視為與朝廷交好的一個樞紐,那朱元璋又怎不是利用她而想與江湖勢力掛鉤,一個江湖的武林盟主的號召力絕壁是大過一個朝廷大將的。

雖然她不想進京,但是有這聖旨在,抗旨的罪名可就大了,因此隻好作罷掉回仙人穀的打算。

朱橚攬著她,“婉兒放心,我會盡一切來保護你的。”

池初夏點點頭。

很快他們收整行裝從官道回應天,臨安公主笑道,“實在未想到,你竟會被父皇封為郡主。”

池初夏對此不發表意見,隻道聖心不敢揣測,而她也直接用信鴿與甄月進行聯係,要知道封郡主可是大事,還尤其是她這種半路冒出來的平民封郡主,肯定會被史官記載史冊才對。

寧國公主依舊是與池初夏不對眼,池初夏也不甩她,反正她也不能拿自己怎樣,除了來陰的,不過來陰的池初夏也不怕。

而另外一個眾人討論不休的話題便是秋闈(wei)。

自打蒙古人統治中原之後,在元朝時期,科舉考試是蕭條的中落時期,不過這四書試士的先例,卻是由元朝所開。

而朱元璋上位以後,這科舉一直是曆代漢人極為重視的文化傳承,從朱元璋在服飾上的要求都仿照大漢時期就可看出他極為重視漢化,所以科舉製度也又重新被其重視起來。

在明朝以前,學校隻是為了科舉考試輸送考生的一個途徑罷了,諸多學子依舊是在家自讀,不過明朝建立,進學校,卻是成了科舉的必經之路。

而科舉是分為四個製度,在現代的時候,很多人看電視劇,經常會聽到秀才舉人等稱號,但是很多人對這些稱呼的位置其實很懵懂。

而科舉的四個級別,第一級是院試,考過院試者,便是我們大家所熟悉的秀才,以池初夏的角度來看,相當於小學畢業。

而第二級就是鄉試,隻有得到秀才稱謂之後才可以參加鄉試,鄉試考中者就是舉人。

鄉試之後會劃分名單,第一名就是三元中的解元。

第三個級別則是會試,會試考中就是會元,池初夏將其視為高中畢業。

最後便是殿試,殿試這個現代人就很能理解了,由皇帝親自主持,估計要跳脫大學畢業成本碩連讀完的一級高才生才對。

殿試完了以後,就會從會元之中選拔出人才劃分等級,第一等便是‘進士及第’,第一名自然就是狀元郎,然後是榜眼和探花。第二等,叫做‘賜進士出身’,招收的人員會多上許多,第三等叫做‘賜同進士出身’,人數也不在少數,各地官員則就從這些人中開始選拔任命。

池初夏本十分反感科舉製度,這種模範規格化培養人才,造成了許多怪才的流失,而一個人的名聲地位全由此來定,造成萬人讀過獨木橋,一朝成鳳改頭換麵,實際上對社會用處不大,而且這是中國教育的缺陷,隻會死搬硬套教學,削掉每個人的長處,這樣並不能培養出各種各樣的人才,卻是多了一群死讀書的癡人。

而且讀書人為了功名,還將頭懸梁錐刺股當作美德去教育下一代,這隻說明了中國教育的病態,不重視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熱情和興趣,導致厭學等情緒。

不過現在池初夏倒也並不如此看,首先,這古代科舉與現代教學還是存在很大不同的,首先秀才們必須人人寫得一手好字,因為想從萬千學子之中脫穎而出,如果寫的字東倒西歪如狗/爬,是不可能通過鄉試的,而想練得一手好字,是極為考驗人的耐性,記得曾看過一篇報道,流傳出的曆史上清代最後一個狀元的字體,堪比字帖,工整好看,從字看人。

而且考個賜同進士出身也許可以花點兒錢打打關係,但是想做進士及第,成為狀元,榜眼以及探花,這就要求有絕對的真才實學以及隨機應變的能力,不然糊弄皇帝,分分鍾讓你人頭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