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揚覺得,範興的性格有幾個特點,首先是深明大義,顧全大局,雖然在做出重大貢獻後換來的是指責和誤解,但範興沒有大吵大鬧,而是寧願自己受委屈,來換得國家的安定。第二是胸有韜略,這從他兩次獻策挽救大唐看得出來。第三是不畏強權,劇本中提到範興年輕時候就打過上級,並因此獲刑。第四是平民出身,這樣在語言和行動上就必須有平民特點,要樸實,不能太儒雅,不能像貴族一樣華麗和花哨。
而範興性格的核心體現在“忍”字上,忍辱負重,明明是自己設計騙走頡利解了長安之圍,又是自己主動讓出綏州才免於大唐救援部隊被突厥人包圍消滅,而這兩次都不被世人理解,反而扣上了賣國求榮、失節背叛的帽子。麵對這樣的委屈和誤解,範興選擇的是顧全大局、忍辱負重、委屈求全,主動請求處罰,犧牲自己,成全國家。這是範興身上最閃光的亮點。
經過一番分析,李明揚對範興的人物性格有了明確的認識。雖然範興是個悲劇性人觀,但卻不能塑造成一個滿臉淒苦、悲悲切切的人物,通過哄騙觀眾的眼淚來打動觀眾,而是要把範興塑造成一個英雄氣概、頂天立地的漢子。
晚上,李明揚又來到吳執牛的房間,對吳執牛道:“吳導,我想和你談談對範興這個角色的理解。”
吳執牛饒有興趣地看著李明揚,道:“你是怎麼考慮的?”
“我回去認真研究了劇本,有一點兒想法,不知道對不對。”
“沒關係,大膽說,咱們一起研究。”
李明揚就把自己對角色的分析和設定講了一遍。然後道:“還有一點我沒有想好,就是範興對待李世民的態度,是用謙卑、以下對上的態度,還是相對平等、友好的態度?”
“我這麼看,在語言和動作上要表現出尊敬和服從,李世民畢竟是皇帝。但在氣勢上要平等,不然範興為國捐軀的形象就樹不起來。”吳執牛道。
“好,我明白了。”李明揚回答。
吳執牛接著道:“你對範興的人物設定基本是對的,我完成同意。需要注意一點,雖然範興是個悲劇性人物,但不能把範興演得太悲觀,要讓悲劇給人力量,這樣更能感動觀眾。還有就是要演出精氣神,範興是個武將,而且正當壯年,要找到這個感覺。”
得了吳執牛的肯定,李明揚心裏非常高興,對出演範興更有信心。一直以來,李明揚對人物的分析、性格的把握上都沒有太大信心。李明揚現在的強項都是在 表演技術上的,比如表演悲痛,立刻可心悲痛欲絕,表現高興,馬上可以笑逐顏開。但具體到一個人物、一個場景,是讓角色哭還是笑,怎麼笑,笑到什麼程度,這就不是表演技術能幫忙的,需要對人物的理解。畢竟李明揚是個剛出校門、社會經驗不是很豐富的年輕人,雖然從吞噬的記憶中吸收了不少人生經驗,但畢竟沒有親自體會,感受不深,對人物性格的把握、角色的分析上還是有一些不足。
吳執牛很滿意。從剛才李明揚的講話中,看出李明揚對人物是下了功夫的。現在劇中的主要演員,像唐國鏘、孫飛虎、曹培昌年齡都偏大,加上曆史劇本身的沉重感,使得這部戲略顯沉重有餘,變化不足。這也是選擇李明揚的另一個原因,吳執牛是希望通過李明揚的年輕、英氣,和表演上的暴發力,能給現在稍顯沉重的風格增添一點兒亮色。
二天後,開始拍攝範興的戲。聶原、唐煙和沒有戲幾個小夥伴都早早來到拍攝現場給李明揚助陣。
那幾個群演也在現場。知道李明揚要出演一個配角,心裏是羨慕嫉妒恨,想著今天看李明揚出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