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說待晉王、晉陽公主長大,晉王或暫出閣其南宮,公主必送出虔化門,由乳母和學士教育撫養成長方可,不用整天粘著帝王陛下。
我終涕淚而下,說:“由我親自撫養、教育健康平安成長吧!”
魏徵笑稱陛下真是重感情的父親。
我得疾,累年不愈,長孫皇後侍奉,晝夜不離側。常係毒藥於衣帶,曰:“若有不諱,義不獨生!”長孫皇後真心愛著我,我卻不加以珍惜,悔之!悔之!悔之!
許多人並不知道她是胡人的後代,祖先是北魏拓跋氏,隨著北魏孝文帝的姓氏改革,幾經折騰她們家這一支最後改姓長孫,她的父親長孫晟在隋朝官至右驍衛將軍。
八歲喪父,由舅父高士廉撫養,13歲雨季嫁17歲花季的我。長孫無垢皇後很小時就知書達理,飽讀經書,已能盡行婦道,悉心事奉公婆,照顧我起居,征戰八方,無需娘家操心。
我們情比金堅、青梅竹馬,我21歲隨父在晉陽(今太原)起兵,一路東征西討,打入關中,建立大唐,隨後又與王世充、竇建德等豪強作戰,短短數年,就平定了偌大的一個中國。在這段戎馬征戰的歲月,長孫無垢緊緊追隨著我在各處奔波,沏茶洗衣,事無巨細,竭力照料其生活起居,使我在繁忙的戰事之餘能得到貼心暖肺的撫慰,從而使我在作戰中更加精神抖擻,成功打贏了一場又一場戰役。我登上皇位之後,長孫無垢保持原有的秉性,不驕、不慢。
②“母雞司晨,終非正道,婦人預聞政事,亦為不祥。”可她拗不過我,說出了自己經過深思熟慮而得出的見解:“居安思危,任賢納諫。”
這就是她聰明一貫的作風原則,有她,如此好!
說著眼淚終再次忍不住哭泣,是我不珍惜她……
所以,我不想再失去了,因為失去,所以懂得珍惜,雪妃,隨我回宮吧!
紫竹苑已經建好,再恢複原來的模樣了,隻等著女主人你回家。
我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正在我猶豫不決的時候,他深情親吻著我的櫻桃小嘴,我輕輕推開他,說:“容我考慮考慮,謝謝!”
朕允你,說著,頭也不回消失在鶴崗屋。
這時候,三月三春雨,下得愈來愈烈,他冒著狂風暴雨回宮……
澤文:
①《新唐書?魏徵傳》)-------這就是[望陵毀觀]的故事。封建王朝的道德標準是以孝為先,至於夫妻之間,則很冷酷的要求“夫不祭妻”,連祭奠都不被允許,公開思妻懷妻更加會遭人譏笑和輕視了。太宗作為封建帝王,對此規矩自然是心知肚名,但他卻毫不避諱作層觀,望昭陵,如果不是太過思念,情難自已,又怎會明知故犯呢!
在魏征的勸諷下,層觀雖然被拆除了,但太宗對愛妻的思念卻越發洶湧難自控,以至於他在一次回詔中,公然向大臣訴說起了自己喪偶之後的悲苦心情:頃年以來禍釁既極,又缺嘉偶,荼毒未幾,悲傷繼及。凡在生靈,孰勝哀痛,歲序屢遷,觸目摧感。自爾以來,心慮恍惚,當食忘味,中宵廢寢”(《全唐文?答魏征手詔》並見於《冊府元龜》)。並又說,雖然“歲序屢遷”卻依舊“觸目摧感”,真可謂‘一字一血淚’,看後令人不免唏噓。
②因為長孫皇後的所作所為端直有道,唐太宗也就對她十分器重,回到後宮,常與她談起一些軍國大事及賞罰細節。長孫皇後雖然是一個很有見地的女人,但她不願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幹預國家大事,她有自己的一套處事原則,認為男女有別,應各司其職,因而她說:“母雞司晨,終非正道,婦人預聞政事,亦為不祥。”唐太宗卻堅持要聽她的看法,長孫皇後也不好再推辭,就說出了自己經過深思熟慮而得出的見解:“居安思危,任賢納諫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她提出的隻是一個原則,因為她知道沒有必要用細枝末節的建議去束縛聰明的丈夫,她也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那批謀臣賢士的能力。
從此以後,李世民牢牢地記住了賢妻的“居安思危”與“任賢納諫”這兩句話。他任人唯賢,用人不疑的作風,深得手下文武諸臣的擁護,由此屬下人人自勵,不敢疏怠,就是在太平安定的時期也不放鬆警惕,國家長期兵精馬壯,絲毫不怕有外來的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