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天下 第一千二十三章 錦繡大明(1 / 2)

“明天”確實變得更好了。

太子的確立可不單是了卻了萬曆的一樁心事,也讓他的皇權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

連幾乎滿朝臣子一致反對的事情都被他給辦成了,這自然大大增強了他的信心,接下來根據朝中情況,萬曆更是推行了一係列的措施。

其實,這些措施早在張居正當權時就已開始實施,但因為各方勢力的抵製而隻開了個頭。現在由皇帝親自頒布和督促下去,情況便又有所不同,居然在短短時日裏得到了不錯的推行。

但這,卻隻是個開始。在真正嚐到權力的誘人滋味後,萬曆變得一發不可收拾,開始使用手段不斷壓製內閣的權力,居然就在幾年之內做到了大權獨攬,即便他依然隻三五日才上一次早朝,但卻能深居宮中而操控朝局。

如此高明的權謀手段,卻是一個不到三十歲的青年天子所施展出來的,頓時叫滿朝官員既驚且畏,一時間,“小世宗”之稱便在朝野之間迅速而廣泛地流傳了起來。

所謂的世宗,正是本朝嘉靖帝了,也就是萬曆的爺爺朱厚熜。這位天子一心修道,不但常年不早朝,而且還離開了皇宮,避居專為修行而建的玉熙宮,更是隻見寥寥可數的幾名外臣而已。

但就是在這等情況下,嘉靖靠著聰明到了極點的頭腦硬是憑手段控製住了所有臣子,做到了最徹底的大權獨攬。而今日的萬曆,居然就繼承了自己祖父的過人本事,也靠著權謀將滿朝官員控製在手,十足是嘉靖的翻版。

當然,這其中楊震這個錦衣衛都督兼天子心腹也起到了很是關鍵的作用。正是因為有他轄下的錦衣衛能及時將各種關鍵情報送入皇宮,萬曆才能迅速而準確地做出各種決定,從而操控全局。

而除了這些,楊震卻把更多的心力放到了民間。錦衣衛無孔不入的力量被他派去尋找足夠高產的糧食,並在幾月之後順利找到了番薯、玉米等尚未被廣泛推廣,卻已被人帶入中原的新鮮作物。

楊震隨後便把這些作物放到了自己的封地裏試種起來,並努力推廣。作為天子欽封的常平侯,他在直隸一帶可有數百頃的肥田,這時正好利用了起來。

同時,在楊震出高價租用了周圍的田地後,這些全新的作物更是在周圍幾個州縣裏得到了廣泛的種植和推廣。

本來,對此新鮮玩意兒並不是太有信心,隻是不敢違抗楊都督之命的農民在到了收獲季節,看到那滿田滿壟的番薯和玉米後,他們的態度就徹底變了。若隻是種小麥或水稻等傳統作物,他們是根本不可能有如此巨大收獲,最多隻能讓一家人勉強吃飽而已。可現在,這些作物不但能讓全家吃得飽飽的,而且還能在集市裏出售一部分換取銀錢,這對農民的吸引力可就太大了。

於是短短幾年時間裏,這兩大作物就得以迅速鋪開,不單北方,就是南方也流行種植起來。而後不久,番薯的另一大特性也被農民所發掘,它居然不占最肥沃的土地,而且在照料上也沒有稻麥那麼講究,這就更讓農民對此趨之若鶩了。

而直到幾十年後,當那驚人的小冰川期徹底降臨時,天下人才知道這兩件作物是有多麼的可貴。

倘若沒有這兩件足可抗嚴寒的農作物,隻怕天下將無數百姓因饑寒而亡。但現在,雖然農田裏的產出依然減少了許多,但至少靠著番薯和玉米,大家卻是可以維持生計了。

這兩件作物的提早散播起到的作用還不止於此,更關鍵的,是阻止了一場本來應該存在的天下大亂。

中原百姓一向安於現狀,除非實在過不下去了,他們才會為了生存而起兵造反。可現在,因為尚可混個溫飽,而且官府的稅收也還算穩定,百姓自然不會提了腦袋去冒險作亂了。

雖然隨著土地兼並的不斷嚴重,依然有不少人被逼上了造反的道路,但響應他們的,卻隻是極少部分走投無路的百姓而已。

而且,他們一旦起兵,所遇到的平叛大軍也再不是曆史上那些戰鬥力低下的官兵了。因為隨著後膛槍炮的不斷完善與推廣,大明各地衛所官兵已大量裝配這些先進的兵器。

當那些拿著叉耙鋤頭,最多扛幾把長槍大刀的亂軍襲擊某處縣城時,迎接他們的,往往是隆隆作響的火炮和火槍,雙方幾乎都沒怎麼近身,反軍已死傷無數。

如此情況不過出現了幾次,那些反軍便徹底崩潰。既然造反真的連半點成功的可能也沒有,那就隻有放棄這條走不通的道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