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太祖開國,天下從此改姓朱1(2 / 3)

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用計一舉攻克了和州。消息傳來,郭子興立即任命朱元璋為總兵官,鎮守和州。有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個小孩在哭泣,就問他:“你為什麼哭?”小孩回答說:“我在等我父母親。”朱元璋繼續問:“你父親去哪裏了?”小孩抽泣著說:“我父母親都在軍營。”後來,朱元璋仔細詢問才知道,原來小孩的父母親都在軍營養馬,母親和父親不敢相認,隻好以兄妹相稱。朱元璋這才意識到自己的部隊軍紀存在問題,於是立即召集眾將,申明紀律,下令歸還軍中有夫之婦,讓城中那些被拆散的夫妻團圓。這件事以後,朱元璋便深得民心。

同年,郭子興因病去世後,韓林兒任命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為都元帥,妻弟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韓林兒是何許人也?他的父親是韓山童,曾以白蓮教組織群眾起義。後來他的父親韓山童犧牲,韓林兒隨母逃往武安。後來,劉福通等人迎韓林兒至亳州(今安徽亳州),立為帝,被稱“小明王”。從名義上來看,韓林兒貴為都元帥,理應管理軍中所有大事,而右副元帥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帥高,但是,由於當時滁州和和州的軍隊大多是朱元璋招募收編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敘和張天佑有智、有勇、有謀,並且手下又有諸多將才。所以,朱元璋名副其實成為這支隊伍的主帥。

朱元璋在和州駐守幾個月後,糧草供應便成為一個大問題。這時,恰好有兩支“紅巾軍”的巢湖水軍前來歸附,朱元璋親自處理合並南京石頭城事宜。七月間,巢湖水軍千餘隻戰艦突破元軍封鎖抵達和州。朱元璋的步馬軍登上巢湖水軍的船隻,從和州東渡長江。到達對岸的采石,常遇春一馬當先,率軍衝殺,攻克采石,獲得大量糧食。見此情形,朱元璋立即命人砍斷船纜,任船順流而下,斷絕退路。將士們見無路可退,一鼓作氣,在朱元璋率領下攻克太平。朱元璋的軍隊受到當地百姓的擁護,於是,他置太平興國翼元帥府,自己做元帥,任命李善長為帥府都事。這樣,朱元璋便開始了穩固根據地的工作。

沒過多久,朱元璋就已經擁有十萬兵力,聲勢比過去大了很多。但是,占有的地盤仍然很少,而且四麵受敵。東麵和南麵是元軍,東南是張士誠,西麵是徐壽輝,雖然同是反元武裝,但是張、徐二人同小明王卻相互敵視。不過,北麵小明王、劉福通率領的紅巾軍主力,大大牽製了元軍。而且,張士誠、徐壽輝的力量還不足以兼並朱元璋。這樣一來,朱元璋暫時沒有對付不了的敵人,並且麵臨著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

在完成了“高築牆”的部署後,朱元璋便著手實行“廣積糧”了。在初期,軍糧的解決主要是靠強征,即征收“寨糧”。但是長此以往,軍隊就會成為純粹的破壞力量,失去民心。為了解決糧食問題,朱元璋除了動員百姓進行生產外,決定推行屯田法,大力開展軍隊屯田,任命元帥康茂才為都水營田使,負責興修水利,又分派諸將在各地開墾種田。幾年工夫,到處興屯,府庫充盈,軍糧充足。

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寨糧”,以減輕農民負擔。為了積糧,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將胡大海的兒子胡三舍與別人違法犯禁,私自釀酒獲利,執法如山的朱元璋知道後大怒,堅決嚴明軍紀,於是自己動手將胡三舍殺掉。在爭取民心的同時,朱元璋還不斷網羅人才,特別是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朱元璋在應天還專門修建了禮賢館來接待他們。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朱元璋統兵20萬,進發洪都,陳友諒獲悉後,撤出圍軍,迎戰朱元璋,雙方在鄱陽湖展開決戰。鄱陽湖水戰進行了整整36天,朱元璋的軍隊充分發揮小船靈活的長處,火攻陳軍,最終取勝,陳友諒被亂箭射死,奠定了朱元璋平定江南的基礎。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即吳王位。至正二十七(1367年)十月,吳王朱元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北進中原。朱元璋順應時代潮流,憑借其雄才大略、遠見卓識對北伐又作出了精心部署,提出先取山東,撤除元朝的屏障;進兵河南,切斷它的羽翼,奪取潼關,占據它的門檻;然後進兵大都,這時元朝勢孤援絕,不戰而取之;再派兵西進,山西、陝北、關中、甘肅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軍按計而行。徐達率兵先取山東,再西進,攻下汴粱,然後揮師潼關。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到汴梁坐鎮指揮,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在應天府稱帝,成為明朝第一位皇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終於,在他的帶領下,結束了元朝在中原的統治,平定了四川、廣西、甘肅、雲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建立了明朝。

可怕的敵人,陳友諒

元朝末年,在那些起義軍中,許多領袖因為沒能抵擋住元朝糖衣炮彈的攻擊,最後還是被招安了。即使是朱元璋,也曾經與元朝暗通消息。而隻有這個人,從頭到尾一直在反抗元朝外族統治,敢作敢當、不屈不撓、堅持到底,真稱得上是一位英雄好漢。這個人就是朱元璋的一個可怕的敵人——陳友諒。

陳友諒,是沔陽(今湖北仙桃)漁家之子。祖父陳千一原本姓謝,因為後來入贅到了陳家,所以才跟隨其姓,父親陳普才有五個兒子,陳友諒排行老三。他少時讀書,略通文義。陳友諒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心狠手辣、膽大妄為。從他後來的行為來看,他的確沒有什麼是他不敢幹的。別人把義氣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他卻視義氣為狗屎。

要真正了解這個人,得從他的童年說起。他是漁民出生,從小吃喝拉撒都在船上,以至於他的身上總是有一股揮之不去的魚腥味。對此,村民們不愛和他打交道,於是他從小就飽受別人的歧視和唾罵,還有那種看見他就躲得遠遠的舉止,使得他內心深處有著一種強烈的自卑感。在他看來,要想徹底改變自己的命運,隻有靠自己,一切靠自己。

於是,陳友諒努力讀書,希望能夠找到一份體麵的差事。終於,他在當地縣衙找到了一份寫文書的差事。但是,這份差事並沒有讓他找到自信,他還是沒能找到一點尊嚴。那些曾經瞧不起他的人依舊瞧不起他,還時常擠兌他,使得他更加鬱鬱寡歡。他甚至在心裏嘀咕,“原來讀書也並不能改變什麼”。經過長時間的思考,陳友諒似乎找到了另外一條可以讓別人尊重自己的道路。

·0·

陳友諒不斷告訴自己,隻要爬啊爬,不斷地往上爬,直到爬到最高的頂點,那些曾經瞧不起他的人肯定會對他點頭哈腰。於是,當徐壽輝的起義軍來到他的家鄉時,他便毫不猶豫地參加了部隊。後來,徐壽輝率領的“紅巾軍”一舉攻取了羅田縣城;接著,打敗了元朝的威順王寬徹普化,攻占了圻州和黃州,並在水陸要衝之地圻水(今浠水)建都,國號“天完”,定年號為“治平”。同時,徐壽輝任命鄒普勝為太師,倪文俊為領軍元帥,陳友諒為元帥簿書椽。沒過多久,徐壽輝又在圻水縣城附近的清泉師太殿上稱皇帝即位。徐壽輝創建政權後,還提出了“摧富益貧”的口號,得到了廣大貧苦農民的擁護。由此看來,陳友諒參加起義的動機與那些貧苦農民大有不同。他的動機是一個信號,代表著在陳友諒的心中,忠義和忠誠並不存在。在他看來,有了權力和地位,就有了做人的尊嚴,就再也不用受別人的藐視。

由於陳友諒很有才華,再加上他略有計謀,很快便得到了徐壽輝和當時的丞相倪文俊的信任和器重。在陳友諒所學習的知識中,四書五經似乎都沒那麼重要,他掌握最好的就是“殺人滅口”、“斬草除根”、“無毒不丈夫”之類的人生哲學,倪文俊也正是欣賞他這一點。殊不知,倪文俊這是在引狼入室,未曾想陳友諒居然會把這招用在他身上。終於有一天,陳友諒殺掉了倪文俊。接下來,陳友諒的目標就是除掉徐壽輝。但之前要先解決掉他那些明教“兄弟”,第一個就是趙普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