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大明悲歌,亡國不是他惹的禍2
登中嶽,曆盡艱險
徐霞客的家鄉江陰在我國東部地區,從地理方位上講,他的旅行是真正的“西遊”。他遊曆的第二階段為29歲(1614年)至48歲(1633年)的紀遊前段,曆時20年,遊覽了浙、閩、黃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華山、恒山諸名山。
天啟三年(1623年),徐霞客38歲,農曆二月初一離家,於十九日到達鄭州的黃宗店。20至24日間路過告成鎮、中嶽廟,登太室絕頂,上天門,探登高岩、真武廟,由西溝滑溜而下,經法王寺,還嶽廟。西行登少室山主峰南寨,返宿少林寺,至初祖庵,經大屯,25日至伊闋。在嵩山,他主要遊覽了嶽廟、嵩陽宮、崇福宮、啟母石、少林寺、初祖洞等地。這次嵩山之行,徐霞客最大的收獲是有了新發現。
徐霞客登上太室絕頂萬歲峰,將要下山時,隻見周圍雲霧繚繞,辨不清方向。他就向打柴人詢問下山道路,打柴人告訴他說:“走正道要20裏,如果從西溝順山坡滑下,可省一半路,隻是路非常險峻。”越往下,崖勢越雄壯。山勢越來越陡,徐霞客也越滑越快,連停也停不住,他的處境十分危險,稍一疏忽,就可能滾下山去。就這樣,一個峽穀走完,又轉到另一個峽穀,無法向旁邊看一眼,腳也無法休息。他一直順著兩山溝底向下滑了10裏,才出了峽穀抵達平地,上了正路。這時徐霞客已累得汗流浹背,衣服被山間的樹枝劃得成了布條,身上也滿是傷口,兩腿連站都站不起來,但他為自己發現了前人所未發現的嵩山西溝險峻的山路露出了笑容。
上北嶽,不畏荊棘
在登北嶽恒山山頂時,徐霞客調查出上山的兩條路,其一是從北嶽殿右邊登山,這裏有一石窟依山成室,室中像群仙,環列無隙,稱作會仙台。另一條便是繞過嶽殿東邊,有一斷崖處,野草叢生,高達千尺,人稱為登頂便道。徐霞客選取後一條路,於是脫去長衣,攀緣而上。約走二裏,方出危崖,仰望絕頂,也不過走了一半路程。前邊路途,依然是“滿山短樹蒙密,槎伢枯竹”,這些短樹枯竹能鉤破衣領,一經攀緣踐踩,便會齊根斷折,連人帶樹滾下去,“若墮洪濤,汩汩不能出”。像所有探險家一樣,徐霞客“益鼓勇上”,終於走出了荊棘叢生的崖間小路,登上了“未曾置足”的北嶽之巔,了卻其平生所願。
爬黃山,破冰除雪
徐霞客去黃山考察,途中遇到大雪。當地人告訴他有些地方積雪有齊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無法上去。徐霞客沒有被嚇住,他拄了一根鐵杖探路,上到半山腰,山勢越來越陡。山坡背陰的地方最難攀登,路上結成堅冰,又陡又滑,腳踩上去,就滑下來。徐霞客就用鐵杖在冰上鑿坑。腳踩著坑一步一步地緩慢攀登,終於爬了上去。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驚奇,因為他們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經好幾個月了。
他還走過福建武夷山的三條險徑:大王峰的百丈危梯,白雲岩的千仞絕壁和接筍峰的“雞胸”、“龍脊”。
51歲(1636年)至54歲(1639年)為徐霞客紀遊後段,曆時4年,他遊覽了浙江、江蘇、湖廣、雲貴等江南大山巨川,寫下9卷遊記。此次是為考察西南邊陲,並探索長江上源,萬裏西行,可能是不歸路,於是在臨行時告訴家人,“譬如吾已死,幸勿以家累相牽”。意思是就當我死了吧,竟是如此“絕情”。
奢安之亂,最後一塊“落井石”
到了明朝後期,社會矛盾日益尖銳,戰事頻起。至明熹宗初年,不僅後金大兵壓境,遼東事緊,且有西南農民起義和土司反叛活動愈演愈烈,這才發生了奢安之亂。奢安之亂指的是天啟年間,由四川永寧(今敘永)宣撫司奢崇明及貴州水西(今大方一帶)宣慰司安位叔父安邦彥引發的叛亂。奢崇明於天啟元年(1621年)九月在重慶起事,圍成都達100多天。而安邦彥於天啟二年(1622年)二月起兵,進圍貴陽200多天。奢安合流,戰爭持續到崇禎三年(1630年),前後曆時9年。
在這次戰亂中,四川巡撫徐可求以及貴州巡撫王三善被殺,西南大將之冠的總理魯欽兵敗自刎,貴州總兵陣亡於貴陽城下。最後被四川巡撫朱燮元、石柱總兵秦良玉、四川總兵杜文煥、貴州巡撫王三善等平定。
萬曆十四年(1586年),奢崇明襲職四川土司永寧(治所在今四川省敘永西南、轄境相當今敘永、筠連、古藺等縣地)宣撫使,與其子奢寅很早以前就有反明割據之心。天啟元年(1621年),奢崇明親自請調馬、步兵2萬援遼,派遣其婿樊龍、部黨張彤等領兵至重慶。九月十七日,奢崇明起兵殺死巡撫徐可求等軍政官員20餘人,發動叛亂,占據重慶,攻合江,破瀘州,陷遵義(今屬貴州省),建國號“大梁”,設丞相、五府等官。爾後,奢崇明、奢寅率軍數萬分道向成都進發,先後攻陷富順、內江、資陽、簡州(今四川簡陽)、新都、龍泉(今四川成都市東南附近)。
十月十八日,包圍成都。當時成都守兵隻有2000人,布政使朱燮元急調石柱宣慰司(治所在今四川石柱縣)、龍安府(治所在今四川省平武縣)等地官軍入援,同巡按禦史薛溥政等分門固守。明廷升朱燮元為四川巡撫,調派楊愈茂為四川總兵官,入川平叛。石柱宣慰使秦良玉(女)派遣其弟秦民屏,其侄秦翼明等率士卒4000人進駐南坪關(今四川南川西南),扼重慶叛軍歸路,又分兵守忠州(今四川省忠縣)。
女將秦良玉自統精兵6000人沿江西上。貴州巡撫李標派總兵張彥芳、都司許成名、黃運清等援救四川。從十月至十二月,大小百餘戰,消滅叛軍1萬餘,先後收複遵義、綏陽、湄潭、桐梓、烏江(今均屑貴州省)等地。叛軍方麵,奢寅在成都造雲梯和旱船(呂公車),日夜攻城。秦良玉等各路援軍到達成都以後,與登萊副使楊述程、安錦副使劉芬謙大敗叛軍於牛頭鎮,收複新都。
天啟二年(1622年)正月二十九日,朱燮元以叛軍將領羅乾象為內應,又遣部將設伏詐降,誘奢崇明至城下,再敗其軍,羅乾象投降,成都解圍。官軍乘勝追擊,先後收複資陽、內江、簡州、瀘州等四十餘州縣,奢崇明父子退往永寧。五月二十三日,諸軍進逼重慶,秦良玉率秦民屏奪取二郎關,總兵杜文煥破佛圖關。川東兵備副使徐如珂亦擊退奢寅所遣周鼎援軍數萬(又說2萬人或四五萬人),殲敵萬餘。二十八日,收複重慶,殺死樊龍和張彤。此後,雙方屢戰於建武(今四川省大壩西、興文南)、長寧(今四川省珙縣東)、珙縣、宜賓、遵義一帶,互有勝負。
天啟三年(1623年)春,朱燮元吸取了“我以分,賊以合”因而未能徹底平叛的教訓,決定集中兵力,直搗永寧。設疑兵於納溪,佯為進攻,而暗中集中主力於長寧,進兵永寧,官軍與石柱士兵連戰皆捷。四月,克永寧。五月,克藺州(今四川省古藺)。奢崇明父子率餘部敗退水西龍場(位於四川省敘永縣東南,今屬貴州省),聯合貴州安邦彥,分兵犯永寧、遵義,被川軍擊退。四川總兵官李維新、監軍副使李仙品、僉事監軍劉可訓等,統率各將,分五路進兵龍場,擒獲奢崇明妻安氏、弟奢崇輝及叛軍大學士、經略、丞相、總督等文官武將多人,斬首千餘人(一說萬餘人),奢崇明父子俱受傷而逃,平叛戰爭宣告結束。明廷令廢水寧宣撫司,設道府治理其地。
此役,共擊斃叛軍279萬餘人,俘獲126萬餘人,招降頭目134名。官軍陣亡2688人,傷者194人。其後,奢崇明父子長期客居水西,依附於安邦彥。天啟六年(1626年),奢寅被部下殺死。崇禎二年(1629年)八月,奢崇明在“永寧之戰”中兵敗被殺。叛亂中,貴陽被圍半年,兵民相食,據傳逃入貴陽城內四十萬,最後吃到還剩2萬多人,總兵張彥芳公開組織殺人,人肉四斤值銀一兩。
叛亂的首腦水西安氏家族從後漢建興元年至滿清康熙37年,世長水西,共1474年。在水西根基深、曆史悠長,四方聯姻,兵力最強,地域最大。以往西南平叛,明朝無不依靠水西。就早奢安之亂20多年的楊播之亂來說,沒有安氏,光憑庸碌的黔兵,貴陽早就陷落了。
明朝最後的救命稻草——袁崇煥
自嘉靖年間,明朝北方邊患日漸嚴重,對明朝重文輕武的格局造成很大衝擊,大批知識分子開始研讀兵學,走出書齋,時刻關注局勢發展。而明朝末年抗擊後金的著名將領袁崇煥也在此時出現。
袁崇煥出生於廣東東莞石碣,他不僅具有非凡的膽略和魄力,而且好談兵、有邊才。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他順利考中進士,被授予福建邵武知縣一職。他在任時,十分喜歡與人談論兵法。每次遇到退伍的老兵,就開始滔滔不絕,跟他們討論邊塞上的一些事情。對於邊塞的基本狀況,他幾乎了如指掌。所以,他自認為自己有鎮守邊關的才能。
天啟二年(1622年),明軍廣寧不幸大敗,13萬大軍全軍覆沒,40多座城池失守,明朝國門岌岌可危。也就是在這一年,袁崇煥千裏迢迢來到京城覲見明熹宗朱由校。袁崇煥這個人,沒有升官發財的念想,心中唯一牽掛的就是社稷安危。當他隻身一人來到京城,並得知廣寧被攻陷的消息,他二話沒說,隨即一個人前往關外察看地形。待他回來之後,便言稱:“隻要能給我足夠的兵馬錢糧,我一個人就可以鎮守山海關。”朝中大臣聽完袁崇煥的言語,也都紛紛誇讚他有才能。幸運的是,當時有一位叫侯恂的禦史慧眼識人,覺得袁崇煥的確是個可造之材,便題請破格擢用,具疏奏言:“見在朝覲邵武縣知縣袁崇煥,英風偉略,不妨破格留用。”朱由校很快采納了侯恂等人的建議,立即提升袁崇煥為兵部職方司主事,沒多久又旋升他為山東按察司僉事、山海監軍,撥其帑金20萬,還讓其招兵買馬。
當時,山東關外地都被哈剌慎諸部所占據,所以袁崇煥到任後,隻能暫時駐守於關內。沒過多久,哈剌慎諸部便歸順了明朝。袁崇煥是遼東經略王在晉的下屬,王在晉命他移軍駐紮中前所。之後,袁崇煥又服從王在晉的命令,前往前屯安置遼東的失業人群。袁崇煥冒著被虎豹襲擊的危險,趁著夜色,穿梭於荊棘之間。在四更天的時候入城,將士們都為他的壯舉欽佩不已。袁崇煥有如此膽識,讓王在晉更是器重他。於是,又上言提拔袁崇煥為寧前兵備僉事。
天啟三年(1623年)九月,袁崇煥到任後,對事事都十分負責。當他發現祖大壽奉孫承宗之命,修築的城牆不合規格時,他立即製定規格,命令重新修築。同時,他還命祖大壽與參將高見、賀謙等人一起督工。到了第二年,寧遠城的修築終於再次竣工。在滿桂與袁崇煥二人的共同努力下,寧遠被倚為關外重鎮,將士們都樂於為其效命。同年九月,袁崇煥又協同大將馬世龍、王世欽率領12000水陸馬步軍巡視廣寧,拜謁北鎮祠,經過十三山,抵達右屯。之後,明廷又以袁崇煥防守的功勞,先後晉升他為兵備副使、右參政。
天啟五年(1625年),孫承宗與袁崇煥共同商量了對策,立即派遣將領占據錦州、鬆山、杏山、右屯及大、小淩河等地,並修繕城防長期駐守。同年十月,孫承宗不幸遭到罷免,由高第接替了他的職位。這個高第向來沒有鬥誌,他認為關外一定會守不住,他接任沒多久,就命令自己的軍隊全部撤出錦州及右屯等地。當時,督屯通判金啟倧看到這一切,立即上書袁崇煥:“錦州、右屯、大淩三城都是前鋒要地,如果撤兵,已經安居的百姓將再次被遷徙,收回的疆土再次淪陷,關內外經得住幾次退守?”袁崇煥聽聞後,也立即向高第爭辯:“兵法上說,有進無退,收回的疆土怎麼能輕易放棄?錦州、右屯動搖,寧遠便會難保,進而使關門失去了保障。這些地方隻需要派遣良將守衛,就不需要太多的顧慮。”但高第油鹽不進,執意要撤掉寧遠的軍隊。袁崇煥見勸說無效,表示寧願死在寧遠,也不願撤離。同年十二月,袁崇煥又被擢升為按察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