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大明悲歌,亡國不是他惹的禍2(2 / 3)

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得知孫承宗被罷免的消息,立即率領大軍西渡遼河。經略高第和總兵楊麟擁重兵於山海關,眼見著寧遠被攻擊,也不肯去救援。袁崇煥得知後,立即寫下血書,與大將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守備何可綱等將士盟誓,以死守城。努爾哈赤將戰爭中抓到的明朝百姓放回寧遠,並讓其勸袁崇煥投降。然而,袁崇煥卻一口拒絕。努爾哈赤見勸說不成,於是又率領大軍進攻寧遠城,並讓士兵舉著盾牌攻鑿城牆。而袁崇煥也不甘示弱,立即命人指揮西洋巨炮,想要炮轟後金軍。後金軍在巨炮的攻擊下潰不成軍,戰爭連續了兩日,後金軍損失慘重,努爾哈赤隻得下令退軍。寧遠保衛戰勝利後,明廷上下歡喜,又升袁崇煥為右僉都禦史。可以說,當時的袁崇煥真可謂是步步高升,得意至極。

同年三月,明廷又讓袁崇煥擔任遼東巡撫,當時的大奸臣魏忠賢派其黨羽劉應坤、紀用一同前來鎮守。袁崇煥上疏請求將其調離,但卻遭到了拒絕。又過了不久,袁崇煥因為與大將滿桂發生了矛盾,上疏請求將滿桂調往別處,明廷於是召滿桂回朝。經略王之臣奏書請求留住滿桂,袁崇煥又因此與王之臣鬧不和。明廷擔心這兩個人鬧矛盾會影響大事,於是將兩人分開,王之臣督關內,袁崇煥守關外。八月,後金軍首領努爾哈赤因病去世,袁崇煥派遣使者前往吊唁,以刺探虛實。此後,袁崇煥想要和後金議和,於是自寫書一封再次派遣使者前往。

天啟七年(1627年)正月,皇太極同意了袁崇煥的請和,並舉兵渡鴨綠江征討朝鮮。明廷覺得袁崇煥與王之臣不能相互協作,於是將王之臣召回,不再設立經略一職,關內外盡由袁崇煥管理。趁皇太極舉兵朝鮮之際,袁崇煥又派人修繕錦州、中左、大淩三城。而朝鮮和毛文龍同時向明廷告急,明廷便命袁崇煥前往救援。袁崇煥派遣水軍增援毛文龍,又派左輔、趙率教、朱梅等人率領9000兵力逼近三岔河,以牽製後金軍。而朝鮮倒向後金進攻毛文龍,卻被毛文龍擊敗,後金軍也被毛文龍擊退,史稱“丁卯之役”。

同年五月,皇太極從朝鮮退兵後,率兵直抵錦州,並包圍了錦州。袁崇煥以寧遠的兵力不能輕易調動為由,命令尤世祿、祖大壽率領精銳騎兵4000繞到大軍後麵進行決戰。他又派遣水軍從東麵進行牽製,並請求薊鎮等地發兵東護關門。尤世祿剛要整備出發,後金軍又分兵來攻寧遠,袁崇煥與劉應坤、畢自肅率將士登上城樓防守,在濠溝內排列陣營,用炮遠距離轟擊。後金軍從寧遠撤退後增加錦州的攻勢,但仍舊無法攻克,而且傷亡慘重,後金軍隻好撤兵。寧錦之戰後,滿桂、趙率教等人都得到了應有的賞賜,但袁崇煥卻屢屢受到魏忠賢的打壓,其黨羽彈劾袁崇煥不救援錦州,論功行賞時,隻給袁崇煥增加一級官階。七月,袁崇煥辭官回鄉。

天啟七年(1627年),朱由校駕崩,明思宗朱由檢即位,設計將魏忠賢除去,並把之前冒領軍功的人削職。在朝中大臣的建議下,袁崇煥再次被啟用,並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禦史。同年七月,袁崇煥返回京城,上疏陳述兵事,朱由檢於平台召見袁崇煥,袁崇煥聲稱自己可以五年複遼,朱由檢對此大加讚賞。此後,袁崇煥覺得自己好像失言了,於是主動上奏說:“五年複遼的計劃不容易完成,陛下既然委托給臣,臣怎麼敢推辭這艱難的任務。但是五年內,戶部轉運軍餉,工部供應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調兵選將,必須朝廷內外事事配合,才能有所成功。”朱由檢聽完袁崇煥的這番話,於是讓四部的大臣按照袁崇煥所說的話去辦。

崇禎二年(1629年),袁崇煥以東江毛文龍雖然能牽製後金軍,但耗費的錢糧實在太大為由,上書請求讓朝廷派人來管理毛文龍部的軍餉。毛文龍當然很不樂意,於是上書爭辯。而後,毛文龍前來拜謁袁崇煥,袁崇煥以上賓之禮接待毛文龍,毛文龍也不謙讓。袁崇煥見毛文龍軟硬不吃,於是動了殺機,他厲聲斥責毛文龍,並下令將毛文龍的冠服去除並捆綁起來,拿出尚方寶劍,將毛文龍斬殺。

袁崇煥殺了毛文龍之後,害怕他的部下叛變,於是增加他們的餉銀。但是,即便袁崇煥這樣做了,還是出現了人心背離的現象。於是,袁崇煥又上書給明廷:“東江鎮是牽製敵人所必須依托的。現確定兩協的編製,馬軍十營,步軍五營,每年餉銀四十二萬,米十三萬六千。”朱由檢對兵員減少軍餉卻增加的事情感到疑慮,但是一看是袁崇煥奏請的,也沒再有過多疑問,痛快地答應了他。

崇禎二年(1629年)十一月,後金主皇太極舉兵數十萬,分別進入龍井關、大安口,袁崇煥聽聞後,率領祖大壽、何可剛入關守衛。朱由檢得知後大喜,下令要嘉獎袁崇煥的部下,並讓袁崇煥統領指揮各地援軍。不久之後,後金軍越過薊州往西,直逼京城,袁崇煥率兵護衛京師。朱由檢召見袁崇煥,想要賞賜禦用酒菜及貂裘慰勞他。而袁崇煥以兵馬長途奔波,疲憊不已為由,請求入城休整,卻遭到了朱由檢的拒絕。於是,袁崇煥駐軍城外,與後金軍進行了一場鏖戰。袁崇煥立即命令祖大壽於南麵列陣,他在西麵列陣以備戰。後金軍力戰祖大壽不下,於是撤退,明將劉應國、羅景榮等人又率兵進行追擊,殺傷後金軍千餘人,明軍死傷也不少。在如此混亂的局麵下,袁崇煥又派遣任守忠率領500人,命他們用火炮轟打金營,後金軍這才撤退,京都之危才有所緩解。

然而,後金軍退兵後,袁崇煥的苦日子卻來了,他被朝廷治罪。當初,後金軍進入的關口屬於薊遼總理劉策所管轄,而袁崇煥得知後金軍入關,千裏迢迢趕來救援,自認為有功無罪,但是朝中大臣卻有很多人認為是袁崇煥放後金兵入關,於是紛紛誹謗袁崇煥與後金軍有勾結,朱由檢對此也產生了懷疑。再加上此時後金軍的不斷離間,說袁崇煥與後金軍曾有過秘密約定。十二月,朱由檢便將袁崇煥下獄。這時候,魏忠賢的遺黨王永光、高捷、袁弘勳等人終於有機可乘,想趁機給魏忠賢報仇,朱由檢對他們的彈劾居然信以為真,以擅自與後金軍議和、擅殺毛文龍兩條罪名,定袁崇煥死罪。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煥被淩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裏,並抄沒家產。

洪承疇無奈降清

洪承疇,出身望族,是武榮翁山洪氏的第十二代孫,屬東軒五房,書香門第。他的父親洪啟熙也是秀才,性格莊重沉穩,以至孝名聞鄉裏。他的母親是傅氏,是當時的名門閨秀,洪承疇有兩個弟弟,分別是洪承畹和洪承畯,他的二弟洪承畹早逝,另一個弟弟洪承畯是書法家。

洪承疇童年入溪益館讀書。因家境貧寒,11歲輟學,在家幫母親做豆幹,每日清晨還要到英圩埔走街串巷叫賣豆幹。當時西軒長房的才子洪啟胤在水溝館辦村學,洪承疇叫賣豆幹之餘,常在學館外聽課,偶爾也幫學生做對子。洪啟胤發現洪承疇極有天分且抱負不凡,於是,免費收洪承疇為徒,重返校門。洪承疇學習用功,博覽群書。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23歲的洪承疇赴省參加鄉試,為乙卯科中式第十九名舉人。次年,赴京會試,連捷登科,為丙辰科殿試二甲第十四名,賜進士出身。洪承疇初授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曆員外郎、郎中等職,在刑部任事6年。天啟二年(1622年)洪承疇擢升浙江提學僉事,以才高識士,所選人才皆俊奇,為朝廷所器重,兩年後升遷兩浙承宣布政左參議。天啟七年(1627年),洪承疇升陝西督道參議。

崇禎元年(1628年)七月,明末政治腐敗,壓迫剝削日益加重,陝西又逢旱災,人民無法生活。於是暴發了農民起義,而明廷主要是以安撫為主。崇禎二年(1629年),農民軍王左掛、苗美率兵進攻韓城。陝西總督楊鶴手中無將,情急之下,令當時還是參政的洪承疇領兵出戰。洪承疇斬殺敵兵三百人,解了韓城之圍,頓時名聲大噪。

兩軍交戰後,洪承疇背鬆山列陣,派兵衝擊清營,一衝不破,便決定撤退。因軍中乏糧,諸將各懷去誌,遂不待軍令,大同總兵王樸趁天黑率部遁走,馬科、吳三桂兩鎮兵也爭相率軍逃奔杏山。清軍趁勢掩殺,前堵後追。當他們逃到杏山時,又決定撤奔寧遠,結果再次遭到伏擊,部卒傷亡慘重。洪承疇由於事先沒有決戰的決心,明兵兩鎮六總兵敗潰,數十萬人土崩瓦解,先後被斬殺者五萬三千多人,自相踐踏死者及赴海死者更是無計其數。剩下自己帶領的殘兵萬餘人,被清軍團團圍困在鬆山,餉援皆絕。

洪承疇被俘後,久被圍困的錦州明軍已筋疲力盡,糧盡援絕,又見鬆山、杏山的明軍已敗,待援無望。四月,錦州守將祖大壽便走出內城,率眾出降。塔山、杏山也相繼落入清軍之手,明軍的錦寧防線,實際上已不複存在。清太宗皇太極即位以後,清政權機構日臻完善,國力軍力都有很大增長。但是它的地盤,仍限山海關以東。而且在這個有限的地盤中,還有幾個明軍困守的據點,比如錦州、寧遠、鬆山、杏山、山海關等等,這些據點是清軍進一步發展的障礙。為了統一東北並把勢力擴展到內地,必須拔除這些據點。為此,皇太極下決心要攻克山海關和錦州,打通去往關內的交通要道,為滅亡明朝、奪取北京創造條件。

清太宗皇太極為今後逐鹿中原計,一心爭取洪承疇歸順,以“滿漢之人均屬一體”的政策籠絡他,下旨以禮護送洪承疇到盛京(近沈陽)。同時,皇太極命一同被俘的巡撫邱民仰等人,以威嚇洪承疇。到了盛京,皇太極又派滿漢文武官員輪流勸降,均遭拒絕。數次勸降無效,清將發怒,舉九刀威脅,洪承疇都“延頸承刃”,始終不屈。

又過了幾日,皇太極又委派範文程勸降他,就在他們談話之際,梁上掉下一點灰塵,撒在他的衣服上,他拍了又拍。正是這樣一個無意之舉,範文程發現洪承疇是一個愛惜衣服之人。由此可見,洪承疇更愛惜生命。皇太極聽完範文程的報告後,決定親自去太廟看洪承疇,洪承疇立而不跪。皇太極噓寒問暖,見洪承疇衣服單薄,就將自己身上的貂裘解下披在洪承疇身上,並說:“先生得無寒乎?”洪承疇瞠視許久,歎曰:“真命世之主也!”

洪承疇從心裏欽佩皇太極,並表示樂意為清朝效勞。隨後,洪承疇叩頭請降。皇太極大喜,並委以洪承疇重任。當時,洪承疇在朝中位高權重,口碑也不錯。既為皇帝倚重,也受同僚和部下的推崇愛戴。鬆山兵敗,舉朝大震,都以為洪承疇必死無疑,明思宗朱由檢極為痛悼,輟朝三日,以王侯規格“予祭十六壇”,七日一壇,於五月十日親自致祭,還禦製《悼洪經略文》明昭天下。祭到第九壇時,消息傳來:洪承疇降清了。朱由檢聽到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後,整個人都不好了。對於洪承疇降清一事,他自然是最想不通的一件事。因此,這個祭悼儀式草草收場了,“遂禦祭始罷”。不過這件事,朝廷並沒有張揚出去。

闖王進京,崇禎自縊

李自成,原名鴻基,小字黃來兒,是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世居陝西米脂李繼遷寨。少年時的李自成,喜好槍馬棍棒。他的父親去世後,他就去了明朝負責傳遞朝廷公文的驛站當驛卒,負責照看馬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