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煙疏雨愁多少——《蘭雪集》作者張玉娘(1 / 2)

寒煙疏雨愁多少——《蘭雪集》作者張玉娘

張玉娘(1250年~1276年)字若瓊,自號一貞居士,宋末文學家,處州鬆陽(今屬浙江麗水市鬆陽縣)人。她出生在仕宦家庭,曾祖父是淳熙八年進士,祖父做過登士郎,父親曾任過提舉官。她自幼飽學,敏慧絕倫,詩詞尤得風人體。當時人曾經將她比作東漢曹大家(班昭)。她著有《蘭雪集》兩卷,留存詩詞一百餘首,其中詞隻有十六首,有人稱之為李清照《漱玉集》後第一詞集。後人將她與李清照、朱淑真、吳淑姬並稱為“宋代四大女詞人”。

鬆陽“梁祝”——有情人不成眷屬,含恨千古

張玉娘的父親張懋做過提舉官,母親劉氏,善於治家,年將五十,始生玉娘。張玉娘既美麗又聰慧異常,因此頗受父母鍾愛。她家世代書香,積有不少藏書。她還有兩個侍婢,分別叫紫娥、霜娥,都有才色,亦善文墨,又養了一隻鸚鵡,能知人意,因而稱作“閨房三清”。

張玉娘有個同歲的表哥沈佺,是宋徽宗時狀元沈晦的七世孫。其人豐神翩翩,才思俊逸,不同於一般的紈絝子弟。張玉娘十五歲時與表哥沈佺訂婚。張玉娘和沈佺這一對才子佳人,自幼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沈佺常到張家和玉娘談論詩文,或讀書,或寫字,或彈琴下棋、作畫吟詩。沈佺佩服張玉娘的多才多藝、不凡文采;張玉娘也傾慕沈佺的才情盛學、端莊人品。

訂婚後,兩個情投意合的人互贈詩物。紫娥和霜娥二婢常為沈佺和玉娘鴻雁傳書。張玉娘曾親手做了一個香囊,並繡上一首《紫香囊》詩送給沈佺。詩雲:

珍重天孫剪紫霞,沉香羞認舊繁華。

紉蘭獨抱靈均操,不帶春風兒女花。

本來一切相安無事,可無奈天有不測風雲。沈佺父母不幸雙亡,生計蕭條,家道中落。由於又遭宋運將終,沈佺無意功名。而張玉娘的父親張懋見沈家貧落,於是產生了悔婚的念頭。張玉娘知道父親有了悔婚之意後,竭力反對,可婚姻自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張玉娘的反對有什麼用處呢?她暗自傷神,不忍背負,寫下《雙燕離》詩:

白楊花發春正美,黃鵠簾低垂。燕子雙去複雙來,將雛成舊壘。

秋風忽夜起,相呼渡江水。風高江浪危,拆散東西飛。

紅徑紫陌芳情斷,朱戶瓊窗侶夢違。憔悴衛佳人,年年愁獨歸。

張玉娘的父母得知女兒此詩,迫於無奈,寫信給沈家:“欲為佳婿,必待乘龍。”沈佺因對張玉娘情意彌堅,於是發憤攻讀。沈佺進京趕考,不得不與張玉娘別離,張玉娘不僅以私房錢資助沈佺,還贈詩表達別離之情,《古別離》雲:

把酒上河梁,送君灞陵道。

去去不複返,古道生秋草。

迢遞山河長,縹緲音書杳。

愁結雨冥冥,情深天浩浩。

人雲鬆菊荒,不言桃李好。

淡泊羅衣裳,容顏萎枯槁。

不見鏡中人,愁向鏡中老。

別後,張玉娘更是思念沈佺,飽受相思的淒苦。詩《山之高》三章雲:

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

我有所思在遠道。一日不見兮,我心悄悄。

采苦采苦,於山之南。

忡忡憂心,其何以堪。

汝心金石堅,我操冰雪潔。

擬結百歲盟,忽成一朝別。

朝雲暮雨心來去,千裏相思共明月

又填了一闋詞曰:

何時,星前月下,重將清冷,細與溫存。薊燕秋勁,沈郎應未整歸鞍。

數新鴻、欲傳佳信;擱兔毫、難寫悲酸。到黃昏、敗荷疏雨,幾度銷魂。

沈佺是個豐神翩翩、才思俊逸的士子,雖隻有二十二歲,在京城順利通過經、論、策三場考試進入殿試,南宋鹹淳辛未年(1271年),高中榜眼(另一說此榜眼為杜文甫,字實翁),金榜題名。他的才思在京城一時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