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將彩筆寫良緣——彈詞作家陳端生
陳端生(1751年~約1796)字雲貞,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清代彈詞女作家。嫁淮南範秋塘(陳寅恪猜測為浙江秀水範璨之子範菼,郭沫若認為是會稽範菼)。著有《繪影閣詩集》(失傳),彈詞小說《再生緣》(一至十七卷)。彈詞《再生緣》有極高的文學價值,與另一部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並稱“南緣北夢”。
提起《再生緣》,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是說到廣為流傳的越劇、淮劇和黃梅戲《孟麗君》,卻令不少人印象深刻。《孟麗君》正是由清代彈詞小說《再生緣》改編而成,而《再生緣》的作者,便是絕代才女陳端生。
千年儒風韻猶存,世代書香皆學問——優良家風
陳端生出生於一個書香世家,她的祖父陳兆侖(字星齋,號句山),是雍正八年進士,“桐城派”古文家方苞的入室弟子,曾任順天府尹、太仆寺卿等,《續文獻通考》纂修官及總裁,著有《紫竹山房文集》。父親是陳玉敦,乾隆時舉人,曾任山東登州府同知、雲南臨安府同知。母親汪氏出身也不一般,是曾任雲南府和大理知府的汪上堉之女,是一位頗通詩書的大家閨秀。
陳端生出生在這樣的一個家庭,自然有著良好的文化修養。尤其是陳端生的祖父是一個很開明的舊文人,曾寫《才女論》一文,認為女性諷“習篇章”“多認典故”“大啟靈性”,對於“治家相夫課子皆非無助”,而且可使女子變得“溫柔敦厚”,因此得出結論:“才也而德即寓焉。”雖然他眼裏的才女最終目標還是作一個更稱職的主婦,但畢竟他把文化修養提到了有用的地位,至少為他的女性後人接受文化教育開了大門。
陳玉敦和汪氏沒有兒子,隻有三個女兒,端生為長,慶生為次,長生最幼,但慶生早夭,實際上生活中隻有姐妹倆作伴。陳端生的才華當然不用多說,有《再生緣》為證。妹妹陳長生也不遜色,當時江南一帶世風開明,男女之防並不嚴格,陳長生就是當時文豪袁枚的“女弟子”之一。長生後嫁與曾任翰林院編修的葉紹楏(琴柯),又是另一樁文化聯姻。葉家有一特征,女性都富於才思和詩藝,其水平之高,令時人稱奇。袁枚就曾評論說,“吾鄉多閨秀,而莫盛於葉方伯佩蓀家。其前後兩夫人,兩女公子,一兒婦(指長生),皆詩壇飛將軍也。”
今夜安閑權自適,聊將彩筆寫良緣——絕代才女
陳端生開始寫作《再生緣》時,還待字閨中,動筆之時是在1768年秋天:
閨帷無事小窗前,秋夜初寒轉未眠。
燈影斜搖書案側,雨聲頻滴曲欄邊。
閑拈新思難成句,略撿微詞可作篇。
今夜安閑權自適,聊將彩筆寫良緣。
這是《再生緣》開篇所述,說明了寫作的季節,具體時間大約是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九月。那年陳端生虛歲十八歲。此時她的祖父陳兆侖正在京城作官,全家都在北京陪侍。九月間剛好她的祖母以及伯父母等都回杭州去了,而她的父親因為“留京供職”,陳端生一家就沒有回南方。陳端生比平時空閑,而且家中環境也相對安靜些,是寫作的好時機。
陳端生的寫作沒有什麼功利色彩,最早的讀者大概隻有母親和妹妹,但她寫得非常勤奮,常常挑燈夜戰。陳端生說她在天氣寒冷的冬天還依然惦記著寫作:
仲凍天氣已嚴寒,獵獵西風萬木殘。
短晝不堪勤繡作,仍為相續《再生緣》。
又說:
書中雖是清和月,世上須知歲暮天。
臨窗愛趁朝陽暖,握管愁當夜氣寒。
她之所以那麼努力地寫作,完全是被按捺不住的寫作衝動所驅使。在那些文思泉湧的日子裏,陳端生每日獨坐案前,沉浸在自己構思的再世姻緣中。每寫完一段,她都要拿給臥病在床的母親和同樣多才的小妹看。母親和小妹陳長生常常誇獎和鼓勵她,並說日後成書刊行,肯定大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