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思維如同魔方一樣,有各種各樣的可能。隻是思維定式束縛了我們,使我們對他人的認知固定化。比如,與男性交往時,我們會下意識地認為他們粗心大意、毛毛躁躁;與女性交往時,我們會下意識地認為她們溫柔嫻雅、心思縝密;與老年人交往時,我們會下意識地認為他們頑固不化、因循守舊;與年輕人交往時,我們又會下意識地認為他們年紀小、辦事不牢靠。具體到個人,男人也有心思細膩的,女人也有毛手毛腳的,老人也有思想開放的,年輕人也有性格穩重的。

如果遇事總是憑借慣性或者以往的經驗來解決問題,往往會將自己困得更牢。因此,要想擺脫困境,改變目前的狀態,不妨反過來思考,自己是否已經進入了思維定式的怪圈。

在一個化學實驗室裏,一位實驗員正在向一個大玻璃水槽裏注水,水槽馬上就要滿了。於是,實驗員想要關上水龍頭,就在這個時候水龍頭壞了。隻要再過半分鍾,水就會從水槽裏溢出來,流到實驗台上。如果實驗台上的儀器遇水就會引起爆裂,而儀器裏的藥品遇到空氣就會燃燒起來,接著整個實驗室就會變成一片火海。一想到這種情景,實驗員們就感到害怕。如果實驗室著火,他們隻能葬身火海。那位實驗員一邊堵住水龍頭的水嘴,一邊急得大喊大叫。

死神離他們越來越近了。就在這個時候,隻聽“嘣”的一聲,隻見一位女實驗員把自己手中的瓷研杵扔到水槽裏,把水槽底部鑿了一個洞,水直流而下,實驗室裏一下子化險為夷。

事後,同事們問她,在那麼緊要的時候,怎麼會想到這麼做呢?她微微一笑,說:“我們在上學的時候都學過《司馬光砸缸》,我隻是照著做一遍罷了。”

女實驗員僅用了一個簡單的辦法就避免了一場災難的發生。我們小時候都學過這篇課文,事實上這個“缸”就好比是我們的思維定式,許多時候我們會錯失許多機會,就因為思維定式束縛了我們。

隻有打破思維定式,我們的人生才能自由,才能進入一片新的天地。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斯說:“所有的事物都是流動的。”人也好,事也好,物也罷,都是流動的,我們的思維更應該是流動的,停滯僵化隻能導致慢性死亡。

大家都知道,北極幾乎常年處於嚴寒之中。生活在那裏的愛斯基摩人在沒有泥土的情況下,隻能把冰塊切割成磚狀來建造房屋。倘若向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愛斯基摩人推銷冰箱,他們會接受嗎?這不就相當於把取暖器賣給赤道居民一樣傻嗎?然而,一位叫沃特森的美國旅行家卻做到了。

一次,沃特森和朋友一起去北極探險,他目睹了愛斯基摩人的生活狀態。在那裏,沃特森感覺自己就像身處於一個大型的冰箱裏一樣。朋友開玩笑說:“在這個世界上,恐怕隻有愛斯基摩人不需要冰箱。”

聽了朋友的話,沃特森的腦海中閃現了一個想法,他笑著說:“我看未必,我就有辦法把冰箱賣給他們。”朋友哈哈一笑,隻當沃特森在開玩笑。

很快,沃特森就把自己的想法付諸行動。他找到一位當地居民,向他展示冰箱的另外一個作用:把當地居民剛剛捕獲的獵物以及自己帶去的礦泉水、食物等一起放進冰箱裏。接著,沃特森把冰箱的溫度調到4攝氏度。第二天,他們打開了冰箱,發現這些東西並沒有結冰。

要知道,愛斯基摩人存放食物的方法十分簡單,隻是隨地一扔,因為無論扔到什麼地方,食物都不會變質。做飯之前,隻要用熱水解凍就可以了。

現在好了,有了冰箱,做飯之前解凍的這道程序就可以省了。愛斯基摩人非常高興,很快當地的其他居民也開始使用起了冰箱。

沃特森成功了,他的成功在於他改變了自己的定式思維:冰箱除了冷凍食物這一作用之外,還能防止食物冷凍起來。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說到底,還是思維決定行為。當你手裏拿著錘子的時候,整個世界都成了釘子。這是一種思維定式,就像警察看誰都像小偷、壞蛋,老師看誰都想教育幾句一樣。思維定式害死人,許多人之所以想不開,想不到,就是因為陷入了思維定式中。隻要打破了思維定式,我們就會看到別樣的風景,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奇跡。

4不要妄圖證明給一萬個人看,隻有一個人懂就夠了

妄圖證明自己,而一味地去取悅別人,最終隻會喪失真正的自己。與其如此,不如取悅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人生中,有的人之所以失敗,不是因為他不能,而是因為他想取悅所有的人,結果一事無成。美國著名導演比爾·寇斯比在談及成功的秘訣時,曾這樣說道:“我不知道成功的秘訣,不過我可以確定失敗的教訓,就是做人不要取悅所有的人。”正如比爾·寇斯比所說,如果你想取悅所有人,必定平庸一生。

處理人際關係的準則有許多,但其中最為重要的一條就是:“不要奢望所有的人都喜歡你。”因為這不可能,也沒有必要。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已經給了我們答案。

一天,有人跑到孔子跟前求教:“聽說某人住在某地,他的鄰裏相親都十分喜歡他,沒有一個人討厭他,你認為這個人怎麼樣?”

孔子回答道:“這樣的人雖然十分難得,但是我認為,倘若能讓所有品行好的人都喜歡他,讓所有品行不好的人都厭惡他,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不要奢望得到所有人的認可,凡事要有自己的原則,道不同不相為謀。

不管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總會有人欣賞你。當然,讓全世界的人都喜歡是不可能的,想讓全世界的人都討厭也並非易事。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有正反兩方麵的評價,因此我們不能隻看到杯子空了一半,還要看到杯子的另一半是滿著的。對於他人的指責,要虛心聽取,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但沒必要因此使自己的情緒受到影響。對於那些不喜歡你的人,倘若他發現了你的錯誤,應該積極改正,倘若是誤會,可以向對方解釋,如果解釋不清,就不要浪費時間去解釋,不妨敬而遠之,如果敬而遠之還是不行,那就避而遠之。

妄圖證明自己,而一味地去取悅別人,最終隻會喪失真正的自己。與其如此,不如取悅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宋丹丹1984年入行,1990年成名。她年輕的時候喜歡一個男孩,是看對方臉色的,總想把自己最完美的一麵展現在他麵前,所以取悅他。結了婚以後,取悅丈夫,希望他能愛自己。甚至一度將“我夠好吧?”當成自己的口頭禪。但這常常使她感到被輕視。

不僅如此,作為一名演員,她總是想在觀眾麵前展示自己美麗的一麵。一次,她突然發現右臉頰上有一道皺紋,這讓她嚇了一跳。於是,她照鏡子的次數更加頻繁了。再拍戲的時候,宋丹丹會對燈光師說:“上板,上板,把我拍得年輕些。”可她心裏還是不放心,她就問導演:“我多大了?”導演回答:“你16歲。”宋丹丹說:“那不行,再來,我要13歲。”

經曆過婚姻的起起落落,事業的起起伏伏,現在的宋丹丹,愈發的坦然和豁達。現在的她會說:“這就是我!”現在的她不虛偽,不逢迎,誰都不取悅了,喜歡跟誰在一起就在一起,不再勉強自己跟不喜歡的人一起,舒舒服服,自由自在。而這卻讓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不管時間和生活會讓她失去什麼,她永遠都不會失去自己。

宋丹丹的修煉所得,其實與2000多年前的孔子有異曲同工之妙:“你不可能同時得到所有人的喜歡。”確實,生命是有限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生命裏活出自己的精彩,不必取悅他人。倘若在繁縟的生活中總是過於擔心他人的眼光,處處謹小慎微,不敢大施拳腳,必將一事無成。

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人能取悅所有人。如果一個人奢望取悅所有的人,往往會事與願違,既費力又不討好。有道是:“做天難做四月天,禾要插秧蠶要眠。插秧的哥哥要下雨,采桑的大姐要晴天。”天如果失去了自我準則,同樣會左右為難。

做人其實也是一樣。人雖為萬物之靈,但沒有人能像人民幣那樣人見人愛。即便廚師手藝如何高超也不可能使所有人的胃口都得到滿足,因為眾口難調,有的人喜歡吃甜,有的人喜歡吃鹹,有的人喜歡吃辣,有的人喜歡吃淡。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僅此而已。

所以,我們不要妄圖證明給一萬個人看,隻有一個人懂就夠了。

5你的痛苦是因為:時代在改變,你卻一成不變

無論我們是否察覺,無論我們是否願意,每個人時時刻刻都在尋求變通。不一樣的是,善於變通的人越變越好,離成功越來越近;而不善於變通的人,離成功越來越遠。

許多時候,阻礙一個人進步的最大障礙,並非未知的東西,而是已知的東西。因為過去的某些經驗曾經帶來過成功,因此很容易變成前進的羈絆。萬物都有新陳代謝,沒有一成不變的,我們自己也不能永遠不動聲色。

沒有做不到的事,隻有不會變通的人。即便是過去成功的經驗也需要不斷創新。正所謂沒有變化就沒有生機,要想做成事,我們就不能一成不變,而要尋求變通。

科學家把4隻猴子關到一個密閉的房間中,每天喂很少的食物,讓猴子餓得吱吱叫。幾天後,科學家在房間上麵的小洞放下一串香蕉,一隻餓得受不了的大猴子一個箭步衝上前,可是它還沒有夠到香蕉,就被預設機關所潑出的滾燙的熱水燙傷了,其他3隻猴子也依次爬上去想要拿香蕉,結果均被熱水燙傷。4隻猴子即便再餓,也隻能望“蕉”興歎。

幾天以後,科學家替換了一隻新猴子進入房間,當這隻新猴子肚子餓得也想去吃香蕉的時候,馬上被其他3隻老猴子製止,並被告知有危險,一定不能嚐試。

接下來,科學家再次用新猴子換一隻老猴子進入房間,當這隻新猴子想要夠香蕉的時候,有趣的事情發生了,這一次不僅剩下的兩隻老猴子製止它,就連沒被熱水燙過的半新猴子也極力阻止它。

實驗依然繼續著,當所有的猴子都被換過之後,沒有一隻猴子有被燙傷的經曆,上麵的熱水機關也取消了,取香蕉易如反掌,卻沒有一隻猴子敢上前去取。

雖然事過境遷、環境改變,猴子卻依然恪守前人的經驗,以至於錯失吃香蕉的大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