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沒必要向每個人訴說自己過去的種種不堪。我們要記住某些人某些事,但我們更應該忘記某些人某些事,記住那些應該記住的,忘記那些應該忘記的,這才是我們的人生。
6無論自視過高還是妄自菲薄,都是大錯特錯
凡事不要高估自己,也不要貶低自己,更不能因為一時的成敗在生命河流裏迷失自己。若是用自己的長處去看別人的短處,就會讓人滋生無謂的自大情緒;若是看到別人的長處正好是自己的短處,又會讓人覺得自卑。隻有看清了所有,才能全麵地正確地評價自己。
在希臘古城特爾斐的阿波羅神殿上刻有七句話,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甚至被認為點燃了希臘文明火花的卻隻有一句,那就是:“人要認識你自己。”是的,可能我們認識許多的人和事。然而,認識別人簡單,認識自己卻很難,這是人生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是社會認知中千真萬確的真理。
有的人隻看得到自己的優點,以至於做人做事都自視過高;而有的人隻看得到自己的缺點,以至於做人做事總是妄自菲薄。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都是不正確的。有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我們應該全麵認識自己,正確認識自己。
一天,白馬與毛驢結伴到山區去。在平坦大道上,白馬四蹄翻騰,長鬃飛揚,不一會兒的工夫就把毛驢甩到了後麵。白馬轉過頭來看了看毛驢,見它搖著兩隻大耳朵,不緊不慢地在後麵跟著,白馬著急地對毛驢大吼道:“喂,你怎麼不把腳步邁得快一點?看你那慢騰騰的樣子,照你這個速度,咱們什麼時候才能到達目的地呢?你這黑驢子,真是個庸才。”
毛驢聽了白馬的訓斥,既不生氣,也不泄氣,依舊不緊不慢地向前走著。
進入山區後,山路變得又窄又陡,崎嶇不平。白馬的速度不知不覺地就慢了下來,身上的汗水像剛洗過澡一樣。此時毛驢的步伐明顯加快了,很快就趕到了白馬前麵。
白馬看毛驢走起羊腸小道的時候那麼的輕鬆,不解地問道:“黑驢子,你為什麼走起山路來比我快呢?”。
毛驢回答說:“因為各有所長,在一定條件下落後的不一定是庸才啊。”
在平坦的大道上,白馬速度比毛驢快得多。而在羊腸小道上,毛驢跑得比白馬快。可見,個體的技能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不管你是正尋找自己位置的年輕一代,還是韶華已逝的中年人,都要知道自己是不是在正確的軌道上前行,都要正確認識你自己。凡事不要高估自己,也不要貶低自己,更不能因為一時的成敗在生命河流裏迷失自己。
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學識、地位等,往往會出現估計過高或估計過低的情況。比如在走上坡路的時候,會覺得隻要憑自己的能力,就能得到自己要想的東西,甚至還將某個運氣或者機遇也當成是自己能力非凡。這樣的得意者事實上是平庸的人。而在走下坡路的時候,又容易把當下的逆境以及各種不利的因素當成是自己的無能,開始質疑自己的能力,貶低自己,甚至沒了生活的勇氣和信心。這種產生自卑心理的人,通常對外界的反應很敏感,十分容易接受消極的暗示。
張太太經常去寺院上香。她與別的香客有一些不同,她在寺院待的時間比較長,有時還會住上一兩天。
寺院的客房並非在寺裏,而是在寺院外不遠的地方。
有一次,張太太在佛堂裏看到了戒癡,於是就問智緣師父:“寺裏那個很可憐的小和尚是誰?”
智緣師父感到奇怪,為什麼張太太覺得戒癡很可憐呢?
張太太說:“你看,小和尚的衣服都破了。”
事實上,並非寺裏窮得沒錢給戒癡做新衣服,而是戒癡性子頑皮,常常在寺裏亂跑,有時還跑到山上爬樹摘果子,從樹上摔下來很多次,卻依舊不改,給他做的新衣服很快就會被穿破。寺裏沒有條件給他常常做新衣服,師父看到了就會幫他補補,若是看不到,戒癡就會穿著破衣服在寺裏跑來跑去。
這次有施主指了出來,智緣師父就交代一名弟子給戒癡找一套新的僧袍穿上。
戒癡張著手,讓師兄幫他穿衣服,手腳兀自不老實地在新衣服上拉扯。這時,戒癡忽然問道:“師兄,上午那位可憐的太太是誰?”
師兄感到奇怪,追問了幾句,才知道戒癡口中的可憐太太居然說的是張太太。
張太太衣著講究,身上看起來總是金燦燦的,脖子上金項鏈的成色比佛像上的金漆還要貨真價實。
戒癡說:“你看她穿的衣服很華麗,可她的眉頭一直緊鎖著。”
有時看待一件事情的方法確實如此。評價的是同一件事情,但不同的角度呈現不同的結果——倘若目光落在張太太眉頭上就會覺得她十分可憐,倘若目光落在張太太的衣物或金鏈子上,或許就會覺得自己可憐了。
我們對任何事物都不能僅僅盯著它的某一點看。若是用自己的長處去看別人的短處,就會讓人滋生無謂的自大情緒;若是看到別人的長處正好是自己的短處,又會讓人覺得自卑。隻有看清了所有,才能全麵地正確地評價自己,自大和自卑的情緒也就不會出現了。
無論是自視過高,還是妄自菲薄,都是大錯特錯。一個有理智的人,應該對自己各個方麵有一個客觀的評價與定位。否則,毀損的就不僅僅是一個人的現在,甚至是一個人的未來。
7將“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作為座右銘
許多人因為出發時間太長了,以至於忘了當初為什麼上路。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被沿途中發生的一些無關緊要的繁雜瑣事分散精力,擾亂視線,以至於不得不停了下來,甚至是走上岔路,忘記了自己最初的目標。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最初的夢想。為了這個夢想,我們不斷地努力,不斷地拚搏,拚命地讓自己“忙”起來。可事情的發展往往不像我們想的那麼順利。當我們踏上征途,當我們揚帆出航,在茫茫大海中,怎樣鎖定航向,怎樣才能不被風浪左右呢?
許多時候,我們發現自己無法握緊夢想的方向。在一次又一次的風浪之中,慢慢忘記了自己最初的航道,盡管依舊在努力拚搏,卻隻是隨著流水,漂向一個迷茫的漩渦。
讀中學的時候,老師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三隻獵狗追一隻土撥鼠,土撥鼠鑽進了一個樹洞裏。這個樹洞隻有一個出口,可不一會兒,竟然從樹洞裏鑽出一隻兔子,兔子飛快地往前跑,並爬到了另外一棵大樹上。兔子在樹上,慌忙之中沒有站穩,掉了下來,砸暈了正仰頭看的三隻獵狗。最後,兔子終於逃脫了。
故事講完後,老師問:“這個故事有什麼問題嗎?”我們說:“兔子根本不會爬樹;而且一隻兔子也不可能同時將三隻獵狗砸暈。”“還有呢?”老師繼續問。直到我們再也想不出問題了,老師才接著說:“可是還有一個問題,你們都沒有想到,那就是土撥鼠哪兒去了?”
土撥鼠哪兒去了?老師的話,一下子將我們的思路拉回到獵狗追尋的目標——土撥鼠。因為兔子的出現,我們的頭腦不知不覺跟著兔子走了,而土撥鼠竟在我們腦海中消失了。
這個故事跟我們的人生非常相似,土撥鼠是我們人生的目標,但總是被獵狗和兔子等龍套角色擾亂視線。在具體的工作中,我們剛開始製定了詳細的計劃,各項目標也都非常明確,但在實施過程中,不知不覺忘記了最早的出發點。
每個人都明白堅持的重要性,但是在臨時的幹擾前麵,經常忘記自己最初的目標。所以,我們不妨經常提醒自己——土撥鼠哪兒去了?自己最初的夢想哪兒去了?
有一位教授對學生們做了一個測試。教授問:“假如你到山上砍樹,正好麵前有兩棵樹,一棵細,一棵粗,你會砍哪一棵?”
問題一出,大家都說:“當然要砍那棵粗的了。”
“如果細的那棵是紅鬆,粗的那棵是楊樹,你們會砍哪一棵?”
學生們一想,紅鬆比楊樹珍貴,就說:“當然砍紅鬆了,楊樹又不值錢!”
“那假如紅鬆彎彎曲曲,而楊樹卻很筆直,你們會砍哪一棵?”
學生們雖然有些疑惑,卻依然回答道:“這樣的話,還是砍楊樹。紅鬆歪歪扭扭,什麼都做不了!”
這時教授又加條件了,他說:“盡管楊樹筆直,可由於年頭太久,中間大多空了,這樣的話你們會砍哪一棵?”
雖然不知道教授的葫蘆裏賣的什麼藥,學生們還是從他所給的條件出發,說:“還是砍紅鬆,楊樹中間空了,就更沒有價值了!”
教授緊接著問:“可是紅鬆雖然不是中空的,但它彎曲得十分厲害,砍起來很困難,你們會砍哪一棵?”
大家索性也不去考慮教授到底想得出什麼結論,說:“還是砍楊樹。同樣沒啥大用,當然要砍容易砍的!”
教授不容喘息地又問:“可是楊樹之上有個鳥巢,幾隻幼鳥正躲在巢中,你們會砍哪一棵?”
終於,有人問:“教授,您到底想說些什麼呢?”教授收起笑容,嚴肅地說:“你們怎麼就不問問自己,到底為什麼砍樹呢?雖然我一直在換條件,可是最終結果取決於你們最初的動機。假如想做工藝品,就砍紅鬆;想要取柴,就砍楊樹。你們當然不會無緣無故上山砍樹!”
許多人因為出發時間太長了,以至於忘了當初為什麼上路。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被沿途中發生的一些無關緊要的繁雜瑣事分散精力,擾亂視線,以至於不得不停下來,甚至是走上岔路,忘記了自己最初的目標。
當我們每走完一段路,不妨停下來,回頭看看身後,看看在日落之前能否走回去;或不時地問問自己:我是誰?我將往何處去?我要去幹什麼?這樣才不至於繞得太遠,迷失自我。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一切事物都在變,但有些事情還是不變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