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9

別讓拖延症害了你——你最想幹什麼就去幹,現在、立刻、馬上

1拖延症是我們的時代病

拖延症是我們的時代病,沒有病重到要住院,也沒有輕到無關緊要,輕重剛好,但不容忽視。在這麼個“人人都有病”的時代,如果我們想要成功,想要超越他人,就必須克服拖延的壞習慣。

在這個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社會中,我們很多人都發現自己患了拖延症:計劃已經做好卻遲遲不能進入工作狀態;今天的事情非得拖到明天才做。“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連古人都明白的道理,我們在過了幾百年之後還是沒有辦法克服。

不隻是我們,從大一開始拿遍各種獎學金的學霸,整天窩在宿舍玩網遊的問題學生,年紀輕輕就被評上教授的學者,每天加班到很晚的IT公司白領,他們之中也有自詡為拖延症的。就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都會拖延。

若幹年前,美國的經濟學家喬治·阿克洛夫遇到了一件簡單的事情:把一箱衣服從他所居住的印度郵遞到美國去。這些衣服是他的一個朋友來看過他之後不小心留下的,所以阿克洛夫急著想將這些衣服送回去。

然而有一個問題:印度的官僚體係以及阿克洛夫自身“在這些事情上的無能”讓這件事情變得很麻煩。的確,阿克洛夫估計這將會占用他一天的工作時間。於是他一周又一周地拖延。

就這樣,一直持續了八個月的時間,一直到阿克洛夫快要回美國的時候問題才得以解決。因為他的另一個朋友正好也郵寄一些東西到美國,於是他得以將之前的那箱衣服一起捎回去。洲際郵件具有不穩定性,所以當阿克洛夫到達美國的時候那些衣服還沒到。

喬治·阿克洛夫在論文《拖延和順從》裏這樣寫道:“八個月裏每早醒來我都決定第二天早上去把箱子寄給斯蒂格利茲。”阿克洛夫一直想把衣服郵遞出去,但是那一刻遲遲沒有到來。這或許會讓我們感到一絲安慰,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都有拖延的時候。

我們的生活中總是充滿著一堆沒有完成的任務,或大或小,麵對這些最終不得不做的事情,我們總是給予忽視的態度,然而一時的閑散並沒有減少我們的痛苦。這就是拖延症令人感到困惑的地方:雖然它是在避免令人不開心的任務,但是沉湎於其中卻也不會讓人感到心情愉悅。

喬治·麥克萊倫的將軍的生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南北戰爭早期,喬治·麥克萊倫領導了波托馬克軍隊,他是曆史上最偉大的拖延者之一。當麥克萊倫接管聯邦軍的時候,許多人認為他一個軍事天才,但他很快因為拖延出了名。1862年的時候,麥克萊倫有一個絕佳的機會跟另外一支軍隊左右夾擊,從羅伯特·李的手中奪取裏士滿,但他猶豫再三,一再拖延,認定自己被同盟軍堵截而失去了機會。

同一年,在安提塔姆會戰前後,麥克萊倫再次拖延,致使羅伯特·李從容不迫地撤退而逃過一劫,如果當時麥克萊倫追擊,同盟軍必被全殲。這使他的領導能力遭到了林肯的質疑,最終把他架空直至完全撤掉。

對此,聯邦軍總將軍亨利·哈列克這樣說:“有一種超越任何人想象的惰性,隻有阿基米德的杠杆才能撬動這個巨大的靜止。”

麥克萊倫因為拖延,導致失去戰機,為此他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這是曆史給予我們的警示。患有拖延症的人,往往不會去冒失敗的風險,更多的是為自己製造各種阻礙使成功變為不可能。長此以往,就會製造出一個惡性循環。

拖延症是我們的時代病,沒有病重到要住院,也沒有輕到無關緊要,輕重剛好,但不容忽視。在這麼個“人人都有病”的時代,如果我們想要成功,想要超越他人,就必須克服拖延的壞習慣。如果我們想要做成、做好一件事,那就馬上行動起來,再別找各種各樣的理由。行動,才是王道。

2不做隻想,世界還和原來一樣

成功者和普通人一樣沒有什麼特異功能,他們也不是什麼天才,但是他們和普通人的唯一區別就是,許多事情他們真正地去行動了,而我們沒有。起初,我們隻能望其項背,而到最後我們就隻能望塵莫及了。

我們經常聽到人們各種各樣的夢想,每一個夢想聽起來是那麼美好,但在現實中,我們卻很少看到真正堅持不懈、全力以赴去實現夢想的人。大家隻是熱衷於談論夢想,把它當作一句口頭禪,一種對日複一日、枯燥乏味生活的安慰。許多人帶著夢想活了一輩子,卻從來沒有認真地去嚐試實現夢想。

夢妮在高中時代看了一部叫《羅馬假日》的電影,之後便夢想著有一天可以到歐洲去旅行。

高三時她想,現在不行,等我考上大學再去。

上了大學,她主修法學,她這才發現,大學的功課並不比高中輕鬆。她想,等我大學畢業,我一定要去歐洲旅行。

大學畢業後,她找到了一份律師的工作。她慢慢覺得,社會的壓力遠大於她求學的階段。每月的房租和生活費一扣,餘錢實在少得可憐。於是她想,等我找到一個有錢的老公,應該就可以實現這個夢想。後來,她果然認識了一個有發展前途的男孩,兩年後她結婚了。

婚後不久,她發現自己懷孕了,她想,等生了小孩,我一定要去歐洲旅行。

孩子順利地出生了,她萬萬沒想到,奶粉、尿布和孩子的哭叫聲常常折騰得她累得像條狗一樣。接著,第二個和第三個孩子也出生了,她發現自己老了很多。她陪著這三個小孩一路走過來,等老大終於考上大學。她想,是我圓夢的時候了。就在她認為時機成熟的時候,她中風了。躺在床上的她,再也不敢想那個歐洲之旅了。

我們的周圍充滿了像夢妮這樣的人,大多數的人都是帶著他們的夢想走進了墳墓。到歐洲旅行幾乎是每個人的夢想,倘若一定要等時間、金錢或其他各方麵的條件都具備了,那麼這個夢想實現的可能性就太小了。

你需要的是行動,而不是去等待外在條件的配合。你必須要在一切未晚之前,一步一步地去做,否則隻會造成更多的遺憾罷了。

一個行動勝過千百個空想,我們不應該讓自己的夢想隻是想想。所以當我們有一個哪怕小小的想法的時候,離開那滋生墮落的溫床吧,行動起來,隻有這樣小想法才有可能實現,慢慢的,小想法的積累就會變成大的成就。終有一天,我們會把自己塑造成理想中的自己。

思想與行動如同一對孿生兄弟,有思想又有行動才能成功;如果沒有行動,即便思想再華麗,也不可能實現。我們把後者稱之為“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古時候,有兩個人相約一起去遙遠的地方尋找人生的幸福和快樂,一路上餐風飲露,就在快到達目的地的時候,遇到了一條湍急的河流,而對岸就是幸福和快樂的天堂。

對於怎樣渡過這條河,兩人產生了分歧,一個建議砍伐周圍的樹木造一條木船渡過河去,另一個則覺得不管什麼辦法都不可能到達對岸,與其自尋煩惱,幹脆等這條河流幹了,再輕輕鬆鬆地走過去。

建議造船的人每天采伐樹木,努力地造船,與此同時還學習遊泳;而另一個則每天躺著睡覺,時不時地去河邊觀察河水幹枯了沒有。直到有一天,已經造好船的朋友準備過河的時候,另一個朋友還在嘲笑他的無知。

對此,造船的朋友沒有感到生氣,出發前隻對他的朋友說了一句話:“做一件事情不一定會成功,但不付諸行動就一定會失敗!”

等河流幹枯了再過河,這的確是一個“華麗”的想法,然而,這也僅僅是一個注定不能成功的“華麗”的想法而已。

這條河流最終沒能流幹,而那位造船的朋友經過一番風浪終於到達了對岸,這兩人分別在這條河的兩個岸邊定居了下來,也都衍生了許多自己的子孫後代。河的一邊叫幸福和快樂的天堂,生活著一群勤勞、勇敢的人,而河的另一邊叫失敗和痛苦的原地,生活著一群懶惰和懦弱的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與其躺著思想,不如站起來行動。我們常說,隻要我稍微努力一點的話,我也會成功。是的,成功者和普通人一樣沒有什麼特異功能,他們也不是什麼天才,但是他們和普通人的唯一區別就是,許多事情他們真正地去行動了,而我們沒有。起初,我們隻能望其項背,而到最後我們就隻能望塵莫及了。

夢想是行動的前提,行動讓夢想變成奇跡,倘若夢想不能通過行動去實踐,即便夢想再完美也終歸是一個永遠都實現不了的童話而已。因此,成功的關鍵不在於夢想如何完美,而在於馬上行動。

所以,當我們有了夢想的時候,趕緊行動起來。自己當自己的唐僧,自己給自己念緊箍咒,時時刻刻督促自己。如果不做隻想,世界還是原來的世界,你還是原來的你。

3大部分人做不到的大部分事情,

都可以歸為一個字“懶”

明明別人的學曆不如我們,職位卻比我們高;明明別人的能力不如我們,混得卻比我們好。當我們在抱怨這抱怨那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會這樣?答案就是“懶”。

沒有誰是天生什麼都會的,隻要願意學就能學會,隻要想做就能做到。當然了,那些天賦異稟的人也不能排除在外。還記得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嗎?天賦很高,但後天不努力,最後也隻能“泯然眾人矣”。不是天才的我們更是要“勤”字當先。

正如羅曼·羅蘭說的那樣:“懶惰是很奇怪的東西,它使你以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氣;但實際上它所給你的是無聊,是倦怠,是消沉。”不要什麼都沒幹,就什麼都想放棄。張口就是安享平淡,事實上這都是懶人的說辭。

你是否有資格過平淡生活?我們想要的平淡裏有舒服的房子,豪華的車子,花不完的票子,漂亮的衣服,美好的食物,還有愛的人。這其中的哪一樣不是通過努力得來的?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在一條路上行駛著兩匹馬,它們各拉一輛大車。前麵的一匹走得十分好,而後麵的一匹總是會時不時地停下來。於是人們就將後麵那輛馬車上的貨全部搬到了前麵的那輛馬車上去。

很快,後麵馬車上空無一物了,後麵那匹馬便輕快地前進了,並洋洋得意地對前麵那匹馬說:“你辛苦吧?很累吧?看到沒有,你越是拚命,人家越是要折磨你。”

經過車馬店的時候,主人心想:“既然一匹馬就能拉這些貨物,那我為什麼還要多養一匹馬?還不如好好地喂養一匹,將另外一匹宰掉,這樣我還能得到一張馬皮。”於是,主人真的這樣做了。

由此可見,懶惰是要受到懲罰的。一個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人,永遠都不可能享受到成功帶來的愉悅。倘若你的心中藏著一匹懶馬,現在就把它驅逐出去吧,否則它會把你拉進失敗的深淵。

我們現在生存的這個社會空間已經變了,那個論資排輩、倚老賣老的年代已經是過去式了。隨時都有可能會被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把我們的夢想擊得粉碎,再也站立不起來。假如我們不淘汰自己,就會被別人淘汰。所以我們隻能比別人更加努力,更加勤奮。倘若你有哪怕一絲的懈怠或者抱有一絲的僥幸,生活就會給你開個不小的玩笑,令你哭笑不得。

夢潔過去一直覺得自己天生五音不全,十分羨慕那些會唱歌的人,覺得他們基因好,天生就有節奏感。在KTV裏,夢潔都不敢唱歌,即便是唱也是跟著原唱哼唱。丈夫對她說:“唱歌是學的。”這句話使夢潔第一次對原本的觀念產生了動搖。

是啊,蔡依林、林誌穎等歌手都說過自己節奏感不好,他們通過學習變成了那麼棒的歌手,自己如果認真學了雖然不會成為大歌星,但也不至於太差吧。

接著,夢潔在網上開始學習一個唱歌的教程,用K歌軟件學習唱歌,唱歌時開始注意自己的氣息。當然了,學習的過程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到前幾天,夢潔突然找到了歌曲的節奏。通過回憶學生時期學習的樂理知識,再加上這段時間的學習,她竟然能辨別出歌曲的拍子了。夢潔對此感到非常興奮,K歌軟件給的分數也越來越高。有了自信之後,她覺得其實學唱歌沒什麼大不了的,天生嗓子不好不要緊,但節奏、氣息等還是可以學習的,關鍵在於願不願意花時間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