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後的日子裏,小夥子果然不負眾望,不斷開拓進取,將銷售部的工作搞得紅紅火火,並很快被提升為銷售部經理。
很久之後,總經理才解釋:“敢於說‘不’,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勇於冒著風險走進禁區,這是一個富有開拓精神的成功者應具備的良好素質。”
事實上,許多成功的門都是虛掩著的。隻要冒著風險去打開它,就能探個究竟。到了那個時候,或許展現在眼前的是一片別樣的天地。
人生數十春秋,不可能永遠都一帆風順。當遭遇困境的時候,要不怕其難,永不退縮,這樣的人生才不是黯淡的。如果一個人敢於冒著風雨前進,而且毫不畏懼地全力以赴,就能事過境遷,悠然見南山。機遇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要堅持自己的理想,永遠不要說不,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讓不可能變為可能。
6戒掉模仿的習慣——可以沒學曆,但不能沒創意
總是模仿別人的人永遠不會走向成功,即便他模仿的對象是一位成功者。成功是不可複製的,它本來是一種富有個性的創造,是一種原創的力量。倘若一個人總想著要偏離自我而妄圖成為另外一個人,那麼他模仿的成分越高,他失敗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每一位成功者的背後,都有自己不能為別人所模仿的獨特的經曆。他們走過的路,往往不適合別人跟著重新再走。與其走一條別人走過的舊路,不如走一條沒有人走過的新路。因為一條新路,總是會遇到更多的未知的障礙。看清自己麵前的路,還要留意別人走過的路,一定會讓我們受益頗多,因為它會避免我們走一些不必要的彎路。這就意味著,在某些時候,為了盡快獲得成功,我們可以模仿他人。但如果一味地模仿,不知道變通,就會成為自己的負累,最終會迷失自己。
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隻麻雀,非常羨慕孔雀。孔雀的步法是那麼驕傲!它高高地昂起頭,抖一抖身上美麗的羽毛,開屏的樣子是那麼的漂亮!
“我也要像孔雀那樣,”麻雀想,“到時候,大家一定都會過來讚美我。”
麻雀伸長自己的脖子,揚起頭,深吸一口氣讓小胸脯鼓起來,抖開尾巴上的羽毛,想要做一個“麻雀開屏”的動作。麻雀學著孔雀的步法前前後後地踱著步子。可這些動作下來,麻雀感到非常吃力,脖子疼,腳也疼。最糟糕的是,其他鳥類——不可一世的黑烏鴉、美麗的金絲雀,都跑過來挖苦這隻學孔雀的麻雀。不一會兒,麻雀就受不了了。
“我不要學了,”麻雀想,“這個遊戲一點都不好玩,我還是安心地當個麻雀吧!”可是,當麻雀還想像原來那個樣子走路的時候,已經不行了。它再也沒有辦法走了,隻能一步一步地跳。這就是為什麼現在麻雀隻會跳不會走的原因。
你可以模仿別人,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否則就會失去本來的自己。就像麻雀一樣,為了模仿孔雀,連走路都不會了。
總是模仿別人的人永遠不會走向成功,即便他模仿的對象是一位成功者。成功是不可複製的,它本來是一種富有個性的創造,是一種原創的力量。倘若一個人總想著要偏離自我而妄圖成為另外一個人,那麼他模仿的成分越高,他失敗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差異化,永遠都是製勝的法門。做自己吧,因為這個世界需要的是能用創新的方式做事的人。
上個世紀30年代,日本還是個不太富裕的國家,僅有3家小規模的汽車製造廠,年產量隻有幾百,而當時的美國福特公司每天下線10000輛T型轎車。豐田喜一郎非常看好汽車業發展前景,他投資13萬美元成立了豐田汽車公司。盡管對這個行業很有信心,但他在汽車製造方麵沒有任何經驗,怎麼辦呢?豐田汽車公司開始模仿。
豐田的第一個模仿對象是美國克萊斯勒的Airflow車型,他們模仿製造出來的AA樣車進入小批量生產,取得了很好的成績。豐田的管理層們相信:模仿比創新更簡單,但倘若能在模仿的同時給予改進,那就再好不過了。
於是,豐田開始對美國車進行逆向工序分解,並大量采用雪佛蘭、福特的零部件。為了讓這些從美國拿來的技術適應日本的市場環境,豐田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係列創新。比如,當時日本的汽車市場小一些,而從美國引進的生產線適合大批量生產,為了節省模具,減少機床數量,日本將投資巨大的衝壓工序改為手工敲打。這樣的模仿式創新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此時的豐田隻能說是半個“剽竊物”。
而到了上個世界80年代,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在模仿中發展起來的豐田車已經揚名世界,在技術上也有了許多創新。就算在美國本土市場,美國的汽車公司也敗給了日本這個徒弟,日本汽車以優質、廉價、油耗低受到了美國消費者的歡迎。現在,美國老師開始轉過頭來學習日本汽車公司的特色技術和理念,就這樣,模仿創新者成了師父的師父。
在模仿中成長起來的豐田公司,迎來了翻身的時刻。或許在發展最初,豐田模仿了美國的技術,但他們並不僅僅止於模仿。創新,才是豐田製勝的法寶。
如果隻是一味地模仿,那豐田就不是現在的豐田了。同樣,如果你隻是一味地模仿別人,那你就不是你,而是別人的翻版了。遵從你自己的內心,留下屬於自己的腳印,你才能活出真正的你。當你成功的那一天你會發現,你對別人的模仿、羨慕是無知的。
從今天起,戒掉模仿的習慣,可以沒學曆,但不能沒有創意。開辟屬於自己的路,否則你不會在世界上留下任何的足跡。
7讓“懷疑”轉變為“感歎”
很多時候,那些看起來無法克服的障礙,往往隻是虛張聲勢的假象,真正難以突破的障礙,在我們的心裏。隻要我們相信自己,那我們就能做到無往而不勝。
我們的周圍有很多具有真才實學的人,終其一生卻一無所成,原因就在於他們自己不相信自己。試問,一個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人,能做好什麼事情呢?還想奢望別人對你有信心嗎?
有的人,不管他們想要做什麼事情,大腦中充斥著各種可能招致的失敗,以及失敗後隨之而來的恥辱,以至於內心完全被恐慌占據,於是一件本來可以成功的事情也會被他們搞砸。而那些取得成功的人,他們的身上具有極強的成功素質,因為他們相信:
“雖然我不聰明,但我能做成這件事情!”
“雖然我不漂亮,但我偏偏就是要做成那件事情!”
“雖然我沒有錢,但是會全力以赴完成這件事情!”
關於這個話題,有一個案例:在美國西部的一個小山村,一個家境貧寒的少年在15歲時,寫下了他的畢生願望:“要登上乞力馬紮羅山、珠穆朗瑪峰和麥金利峰;要到亞馬遜河、尼羅河和剛果河探險;探訪亞曆山大和馬可·波羅一世走過的道路;駕馭野馬、鴕鳥、駱駝和大象;讀完亞裏士多德、柏拉圖和莎士比亞的著作;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樣的電影;駕駛飛行器起飛降落;擁有一項發明專利;譜一部樂曲,寫一本書;給非洲的孩子籌集一百萬美元捐款……”他洋洋灑灑地一口氣寫了127個願望。不要說實現了,就是看一看,也足以讓人望而卻步了。
家人、朋友都認為這些願望太不切實際,勸他放棄。可是,少年的全部心思早已被那一生的願望緊緊地牽引著。就這樣,他開始了把夢想變為現實的漫漫征程,一路風霜雨雪,愣是將一個個近乎空想的夙願,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他一次又一次地品味到了成功的喜悅。44年過去了,他終於實現了其中的106個願望……
他就是20世紀著名的探險家約翰·戈達德。
當別人驚訝地追問他是憑借什麼樣的力量,讓他把那許多注定的“不可能”都踩在腳下的時候,他自信地說:“很簡單,我隻是讓心靈先到達那個地方,然後渾身都充滿了一股神奇的力量,接下來隻需要沿著心靈的召喚前進就可以了。”
無論做什麼事情,我們往往會遇到兩堵牆的阻力。一堵是外顯的牆,這是來自於整個外部大環境的圍牆,是客觀存在的困難;另外一堵是內隱的牆,這是來自於我們自我設限的一道圍牆,我們如何看待這堵牆決定了它的厚度。雖然兩堵牆同時存在,但是我們心裏的那堵內隱的牆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如果我們足夠自信,這堵牆的阻力就會變小,甚至是消失;如果我們不自信,那這堵牆的力量就會變得無限大。
很多時候,那些看起來無法克服的障礙,往往隻是虛張聲勢的假象,真正難以突破的障礙,在我們的心裏。隻要我們相信自己,那我們就能做到無往而不勝。
一個晴朗的上午,有十幾個穿戴整齊的人正站在機場上等待跳傘。這時,一個盲人在一隻導盲犬的引領下走了過來。
“你也是來跳傘的嗎?”有人小心地問道。
“是的!”盲人以洪亮的聲音答道。
“啊——”人群中發出了一聲輕輕的驚呼。
“你們一定在想我一個盲人跳不了,是吧?”盲人很開朗地大笑道。
“對啊,你怎麼跳啊?”看到盲人並不介意,眾人七嘴八舌地問了起來。
“沒什麼難的,我跟你們一樣就可以了。”盲人以一副理所當然的口吻答道。
“可是,你怎麼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跳呢?”有人問。
“哈哈,我雖然看不見,但我能聽見,開始跳傘的警告廣播一響起,我就抱著導盲犬跟你們一起排隊往下跳就行了。”
“那你知道什麼時候該拉開降落傘嗎?”又有人問。
“教練不是講了嗎?從跳下的那一刻開始數,數到‘5’時拉開就可以了啊。”
“可落地的時候呢?你怎麼知道什麼時候落地啊?那可是跳傘最危險的一刻。”還有一人問。
“這不難,當導盲犬嚇得亂叫時,同時我手中的繩索變輕時,我就做好標準的落地動作,問題不就都解決了嗎?”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全都啞口無言了。
那天訓練結束後,教練對大家說:“在這次訓練中,做的最好的是張榮。”
“張榮是誰?”大家不約而同地問。
“他。”教練指了指盲人說。
約翰·戈達德也好,張榮也罷,他們做事的時候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自信,所以他們心裏那道牆的阻力才會變得微乎其微。麵對“懷疑”,他們不畏懼、不退縮,最後回以大家的是“感歎”。
我們的人生,或是我們口中所謂的“殘酷的命運”,跟我們的不自信有莫大的關係。我們經常看到,有些能力並不突出的人卻做得很好,而我們的境況反而不如他們。這時我們會覺得有某種神秘的力量在幫他們,而在自己身上則有一種東西總是在扯我們的後腿。事實上,拖我們後腿的就是一顆自卑的心。
想成功嗎?那就給自己的自信築個巢。別人不相信我們可以,但自己一定要相信自己,讓那些“懷疑”的聲音閉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