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食俗(1 / 1)

元宵節的食俗

元宵節吃元宵,是全國各地的共同風俗。這種食品最早出現在宋代,最早叫“浮元子”,後來被稱為“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我們現在也把元宵稱為“湯圓”。

關於元宵還有一個小故事呢!相傳袁世凱一心想登基當皇帝,但又怕人民反對,終日寢食難安。一天,他聽到街上賣元宵的生意人吆喝著:“元宵——”覺得元宵兩個字有“袁消”之嫌,擔心自己坐不穩皇帝的寶座,就下令將“元宵”的名稱改為“湯圓”或“粉果”,而禁止叫“元宵”。但由於元宵這個名稱由來已久,人們很難更改,所以民間依然是稱“元宵”。

傳統的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

元宵通常被人們看做是湯圓。其實它們雖然都是用糯米做成,但還是有差別的。一般北方人稱之為元宵,南方人稱之為湯圓。南方人做“元宵”時,先將糯米粉用水調和成皮,然後將餡“包”好;北方人做“元宵”,先把餡捏成均勻的小球狀,放在鋪有幹糯米粉的筐裏不斷搖晃,不時加入清水使餡粘上越來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適中。由於製作工藝有區別,因此湯圓和元宵也有所不同。湯圓煮後湯較清,皮麵潤滑,餡流動性好;元宵煮後湯較濃,皮麵鬆軟,有煮、油炸、蒸、烤等多種食用方法。元宵有團圓美滿之意,深受人們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