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巴蜀走出一個鄧希賢

鄧小平7歲開始接受新式教育,11歲走出家門考入廣安縣高小,14歲走出廣安來到重慶;16歲從重慶留法預備學校畢業,離開四川,走出國門,奔赴法蘭西。

1920年9月的一天,一艘名叫“盎特萊蓬”號的法國郵輪,離開上海黃浦碼頭,啟程前往法國馬賽。船上載有90名中國學生,其中有80多名來自四川。鄧小平就是其中的一個,不過他這時的名字叫鄧希賢。

1904年8月22日,鄧小平出生於四川省廣安縣協興鄉牌坊村。父親鄧紹昌,清末就讀於成都法政學校,具有維新思想。辛亥革命時,參加過廣安的革命軍,還曾但任過廣安縣團練局長。母親淡氏,一名普通的農村家庭婦女,但思想較一般人開通。生了5個孩子,鄧小平在弟兄中排行老大,深得母親的寵愛。鄧小平的弟弟鄧墾介紹說:“我母親是非常愛小平同誌。他是那個舊社會的婦女嘛。他(鄧小平)是長子。因為我那家裏當時困難也很多,父親長期不在家,雖然也有點土地,我家是個40畝土地,40畝,在我們那裏叫兩百挑。5挑為1畝,合成畝嘛,大概就是40畝地,欠了很多債。我父親長期不在家,母親當時維持那個家庭是很困難的。她就很希望小平同誌長大了以後,來管理家事。”

鄧小平5歲入學,原名鄧先聖,私塾先生認為“先聖”這個名字不好,可能是覺得這是對孔夫子的不敬,因為孔子被尊為聖人,鄉間小兒怎麼敢稱為“先聖”呢。於是,私塾先生自作主張,把他的名子改為鄧希賢。這個名字一直用了20年。

1911年,7歲的鄧小平進入協興鄉初級小學堂讀書,開始接受新式教育;4年後他考入廣安縣高等小學堂住校讀書;14歲時,鄧小平考入了廣安縣中學讀書。不久,他走出廣安,來到重慶。

鄧小平走出廣安,主要是受父親的影響。辛亥革命時,鄧紹昌加入大漢蜀北軍政府的革命軍,駐紮在廣安,曾帶長子鄧小平來到軍寨裏過了兩夜。這件事在鄧小平的心裏留下了“不淺的印象”。辛亥革命後的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大動蕩大變革的時代。1912年4月,蔡元培、吳玉章,李石曾等人在北京發起成立了留法儉學會,以宣傳意義、指導旅行、介紹學校為目的,以節儉費用,推廣西學為宗旨,指導和幫助自費青年赴法留學,提倡科學救國。1915年在法國的華工成立了“勤工儉學會”,宗旨是“勤於工作,儉以求學”。一年後蔡元培先生在法國發起成立“華法教育會”。1917年在北京又成立了“華法教育會”和“留法勤工儉學會”。很快留法勤工儉學運動便推向全國。華法教育會在上海、成都、長沙、廣州、濟南、天津、武漢等地相繼開辦了各種形式的留法預備學校和留法預備班。

重慶的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是1918年開始籌辦的,籌建人是重慶商會會長汪雲鬆、溫少鶴等人。正在重慶的鄧紹昌,聽到這一消息後,便托人捎話到廣安,叫鄧小平中斷中學學業,直接到重慶趕考留法預備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