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墾回憶說:我的父親在重慶知道這個事情以後,就寫信回來,要他(鄧小平)去讀留法預備班,準備到法國勤工儉學。我父親呢,極力主張,我母親舍不得,不讚成,家裏麵還有一場爭論,最後還是同意他去了。我那時隻有八歲嘛,才開始上學。但是他走的那個情節,我知道,家裏都集中啊,歡送他嘛,然後他嘛就很簡單地去了。行李,那個時候,四川農村裏麵出個門,背個包袱,裏麵有幾件換洗衣服就走了。我那個家離重慶還有兩百多華裏,還要經過一個合川縣。
走出國門的領袖——走出國門的領袖——鄧小平和族叔鄧紹聖、同鄉胡倫來到重慶後於1919年9正式考入重慶留法預備學校學習。學校開設的課程有法文、代數、幾何、物理、中文及工業常識等,學習的目的是要粗通法語並掌握一定的工業技術知識,為去法國勤工儉學作準備。
據鄧小平當時的同學江澤民(克明)回憶:“鄧小平同誌是稍晚才進入這所預備學校的。他那時就顯得非常精神,總是精力十分充沛,他的話不多,學習總是非常刻苦認真。”
鄧小平除了認真學習外,還積極參加川東師範、重慶聯中、重慶留法預備學校學生抵製日貨、反對重慶警察廳長鄭賢書挪用公款套購並拍賣日貨行徑的鬥爭。
江澤民(克明)說:“我們預備學校的同學,為抵製日貨、反對賣國賊,曾經集體到重慶衛戍司令部去示威請願,在那兒堅持了兩天一夜的鬥爭,取得了初步結果。我們回到學校後,就自動把帶有日本商標的牙粉、臉盆等用品摔在地上焚燒,洋布衣服也撕毀,表示再不用東洋貨。”
鄧小平後來回憶,由於參加了這個運動,愛國救國思想有所提高,所謂的救國思想,無非是當時在同學中流行的工業救國思想,在那幼稚的腦海裏,感到中國衰弱,希望他強大起來,而認為工業現代化是強國的必由之路,因此,我們便滿懷希望到法國求學。
1920年7月19日,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學生在重慶商會舉行畢業典禮。畢業之後,經過法國駐重慶領事館的口試及體格檢查,年僅16歲的鄧小平取得赴法勤工儉學資格。
1920年8月,鄧小平回到了廣安,向母親及家人辭行。這時,鄧家正值困境,一家人的生活全靠母親一人維持,兩年間淡氏蒼老了許多。兒子要遠離故土留學西洋,母親似有預感是生離死別,起初說什麼也不放兒子走。親屬們都來做工作,終於淡氏以理智戰勝了感情,同意了兒子的遠行。母親為鄧小平準備了行裝,堅持把他一直送到船上。她沒有想到兒子這一走竟然真是母子二人的永別。從此,鄧小平再也沒有回過廣安。1926年,淡氏因思念長子,心身交瘁,溘然長逝。當時,鄧小平正在蘇聯學習,未能為母送終。後來他時常懷念、追憶母親。
8月28日,鄧小平和80多名同學一起,搭乘“吉慶”號郵輪啟航出川。
鄧小平第一次走出巴蜀這片“壺中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