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毛澤東心目中的二號接班人(1 / 2)

3.毛澤東心目中的二號接班人

毛澤東對赫魯曉夫說,鄧小平“這個人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是我們黨內難得的一個領導人才”。

蘇共“二十大”後,中蘇兩黨的分歧越來越明顯。中國共產黨從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大局出發,始終注意維護蘇聯的形象和聲譽。1957年11月是十月革命勝利40周年,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決定親自率團前往莫斯科,參加十月革命40周年慶祝大典,同時參加在莫斯科舉行的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

這是一次重大的政治行動。

中國黨政代表團的組成是最高規格的:毛澤東擔任代表團團長,副團長是宋慶齡,成員有鄧小平、彭德懷、李先念、烏蘭夫、郭沫若、茅盾(沈雁冰)、陸定一、陳伯達、楊尚昆、胡喬木以及其他工作人員。這是鄧小平第四次前往莫斯科,主要是作為中國黨的代表,主持宣言的起草工作。

在慶祝十月革命40周年紀念活動的時候,召開12個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以及有60多個兄弟黨參加的各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想法,是蘇共中央首先提出來的。

蘇共中央還邀請毛澤東訪問蘇聯並出席兄弟黨的國際會議。

早在1949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不久,毛澤東曾率團訪問過蘇聯。在那次曆時2個月的訪問中,中蘇簽訂了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確立了中蘇兩黨兩國的友好關係。

8年過去了,中蘇兩黨之間關係發生了一些變化,同盟關係出現了裂痕,而且越來愈大。中蘇兩黨需要消除分歧,以加強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團結,毛澤東欣然應允在蘇聯部長會議主席伏羅希洛夫先行訪華後率團再次赴蘇訪問。

毛澤東對蘇方表示,既然要開好兄弟黨的國際會議,首先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大家預先交換意見,取得一致後,發表一個共同文件。蘇方可多做些準備工作。

1957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收到了蘇共中央起草的兄弟黨國際會議共同宣言的草稿。29日晚上,毛澤東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提出一定要把這次莫斯科兄弟黨國際會議開成一個團結的大會,向帝國主義示威的大會。會議確定中國黨政代表團這次赴蘇的方針是:對蘇共以保為主,以批為副,盡可能去掉他們起草的宣言草案中有害的東西。采取的方法是從團結的願望出發,經過批評,達到新的團結,以鬥爭求團結,協商一致,求同存異。

10月30日劉少奇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全體會議,批準了中國黨政代表團確定的方針。在討論蘇共起草的這個宣言的草稿時,大家一致認為,和中國黨的觀點距離較遠。於是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毛澤東提前赴蘇,在那裏起草一個稿子,和蘇方討論,爭取與蘇方取得一致。

這樣,毛澤東率領的中國黨政代表團於11月2日動身赴莫斯科。

代表團抵達莫斯科的當天,就收到了蘇共方麵起草的宣言的第二稿。鄧小平看後,覺得這個稿子跟第一稿差不多。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政治報告中的片麵性的觀點還保留著,照這些觀點做出的共同宣言是有害的。

11月3日,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前往中國黨政代表團駐地拜會毛澤東。毛澤東對赫魯曉夫說,我提早來就是為了宣言的草稿。我們要搞一個好的草稿,我們黨也準備起草一個稿子,供你們考慮。

當天晚上,中國黨政代表團開始由陸定一、胡喬木和陳伯達分頭執筆起草宣言的初稿,鄧小平主持討論修改、毛澤東最後審定。11月5日初稿提交蘇共中央。

從11月6日起,中方由鄧小平牽頭,蘇方是蘇斯洛夫掛帥,雙方各出幾個人,開始討論蘇方的第二稿和中方提交的初稿,雙方各自闡述自己稿子的理由。經過討論最後一致同意在中共代表團起草的稿子基礎上,進行修改、補充。直到11月11日,中蘇兩黨共同提出的宣言草案才正式出台,隨後交給各兄弟黨。從12日起,各兄弟黨開始協商,討論宣言草案,以取得一致意見。

在這一過程中,有幾個問題發生意見分歧:第一,關於美帝國主義的問題;第二,關於戰爭與和平的問題;第三,以蘇聯為首的問題;第四,關於共同規律共同道路的問題;第五,關於反對修正主義和教條主義的問題;第六,關於和平過渡的問題;第七,關於辯證唯物論的問題;第八,關於宣言裏是否肯定蘇共“二十大”,肯定中國黨、法國黨、意大利黨和其他黨最近召開的代表大會的問題。中國代表團按照中央政治局通過的既要堅持原則,也要做必要的妥協,具體問題由代表團相機處理的方針,在起草委員會裏就一些問題進行了必要的鬥爭,也做了一些讓步,采取了比較靈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