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沒有永恒的敵人,隻有永恒的利益(2 / 2)

1970年初,在美方的積極倡議下,中斷了兩年多的中美大使級會談在駐華沙的中國大使館內恢複。同年8月美國宣布取消在國外的美國石油公司給進出口中國船隻加油的禁令。9月,尼克鬆對美國《時代》周刊發表談話稱:“如果說在我去世之前有什麼事情要做的話,那就是到中國去。如果我不能去,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去。”

1971年4月,毛澤東作出決定,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接待的第一個來訪的美國正式代表團。

同年7月,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華,隨後雙方發表了公告,宣布美國總統尼克鬆將訪問中國。10月。基辛格二次來訪為尼克鬆訪問中國作了安排。

1972年2月,尼克鬆訪華終於成行,中美兩國於2月27日在上海簽署了中美聯合公報。在告別宴會上,尼克鬆說:“今後我們要做的事情是建造一座跨越16萬裏和22年敵對情緒的橋。”

在尼克鬆這次訪華時,他表示,如果他連任,將在第二個任期內解決中美關係正常化的問題。

但是,由於“水門事件”,尼克鬆被迫辭去了總統職務。他的這個承諾也成為空頭支票。7年之後,也就是1979年1月1日,中美關係終於正常化了,當然,這時的美國總統已經是卡特了。

十多年以後,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尼克鬆時,曾高度評價了尼克鬆總統1972年的中國之行。他說:“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72年,23年間,中美關係處於敵對狀態。在你擔任總統的時候,改變了這個狀況,我非常讚賞你的看法,考慮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主要應該從國家自身的戰略利益出發。著眼於自身長遠的戰略利益,同時也尊重對方的利益,而不去計較曆史的恩怨,不去計較社會製度和意識形態的差別,並且國家不分大小強弱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這樣,什麼問題都可以妥善解決。用這樣的思想處理國家關係,沒有戰略勇氣是不行的,所以,你1972年的中國之行,不僅是明智的,而且是非常勇敢的行動。我知道你是反對共產主義的,而我是共產主義者。我們都是以自己的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來談問題和處理問題的。在這樣的大問題上,我們都是現實的,尊重對方的,胸襟開闊的。”

尼克鬆也曾這樣說過:“你們深信你們的製度,我們同樣深信我們的製度。把我們聯係在一起的不是共同的信仰,而是共同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