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沒有永恒的敵人,隻有永恒的利益(1 / 2)

13.沒有永恒的敵人,隻有永恒的利益

尼克鬆總統也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雖然意識形態與信仰不同,鄧小平還是高度讚揚了這位前總統的功績。

1月31日,鄧小平和美國內閣官員及卡特總統的其他高級助手共進早餐後,前往林肯紀念堂獻了花圈。

林肯是美國曆史上的第16任總統,任內發表了《解放宣言》,在美國廢除奴隸製度,1865年遇刺身亡。馬克思曾給予高度評價,稱他是“一位達到了偉大境界而保持自己優良品質的罕有人物。這位出類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樣謙虛,以至隻有在他成為殉難者倒下去之後,全世界才發現他是一位英雄”。(馬克思全集第16卷第109頁)

鄧小平隨即參觀了史密森氏航空和宇航博物館。隨後回到布萊爾大廈接受了費城坦普爾大學授予的榮譽法學博士學位。50多年前,鄧小平赴法國勤工儉學期間,積極從事革命活動,參與編輯印刷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刊物《赤光》雜誌,有“油印博士”之稱。今天他真正成為一名名校的博士,戴上了博士帽。

上午,鄧小平還會見了美國前總統理查德德·尼克鬆,就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了意見。

這是鄧小平訪美期間第二次和尼克鬆的會麵。在29日卡特總統歡迎鄧小平的國宴上,尼克鬆應邀出席。卡特在他的回憶錄中這樣寫道:

“尼克鬆在白宮的出現震撼了華盛頓的新聞界。尼克鬆總統雖然並不認識中國的現領導,但在短時間的招待會上,他卻同他們津津樂道他前不久的中國之行。從他們的私下交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始終是中國人的一位受尊敬的朋友,他們並沒有把對尼克鬆‘水門事件’的指控看得很重。”

這是尼克鬆自1974年因‘水門事件’被迫辭去總統職務以來第一次回到白宮。他在滿場的噓聲中走進了宴會廳,表現得非常鎮定。當樂隊奏響《美麗的阿美利加》時,尼克鬆情不自禁地對鄧小平說:“你知道嗎?他們演奏的是同一支樂曲,就是我去中國時聽到的那支。”

1972年2月21日11時27分,美國總統理查德德·尼克鬆乘坐的“76年精神號”專機徐徐降落在北京機場的跑道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前往迎接。機場上舉行了簡樸的歡迎儀式,軍樂隊奏起兩國國歌。《美麗的阿美利加》在中國的土地上,自1949年10月以後第一次響起。

當尼克鬆再一次聽到了同樣的曲子時,時間已經過去了整整7年。

但是,人們沒有忘記他,特別是中國這個有著古老傳統文化的文明古國的人民更沒有忘記他。他的名字是和中美關係的改善緊密聯係在一起的。所以,鄧小平副總理訪問美國時很想會晤這位中國人民熟悉的朋友,美國總統卡特滿足了客人的這個要求。

中美關係的改善是從美國共和黨開始的。

1969年1月20日,美國共和黨領導人理查德德·尼克鬆就任美國第37任總統。此時中蘇關係嚴重惡化,中美關係仍然處於敵對狀態,但是尼克鬆入主白宮後,特別感到蘇聯已成為美國的一個“非常強大、有力和咄咄逼人的競爭者”,“同蘇聯對話時,也可能需要在中國問題上為自己找個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他深知如果沒有7億人口的中國,“要建立穩定和持久的國際秩序是不可設想的”。他希望同中國對話,並請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和羅馬尼亞總統齊奧塞斯庫傳話給中國領導人。